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AI)已成為推動各行業變革與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福建通過算力布局、產業培育、人才培養等多方面舉措,努力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AI產業生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占先機。
高校助力AI產業發展
高校在福建的AI發展版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日,福建農林大學農林人工智能研究院在該校金山校區揭牌成立。據介紹,研究院將積極探索應用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物聯網和機器人等技術,推動農林業向精準化、智能化轉型。
目前,國內普遍面臨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短缺的難題。如何突破這一瓶頸,吸引并培養更多高水平的AI人才,已成為各大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今年3月以來,福建農林大學以“運用人工智能建設現代化農業”命題,在前期謀定推動的基礎上,整合校內外資源,多措并舉開展人工智能領域“靶向引才”,不斷加快農林人工智能研究院組建步伐。
該校黨委書記賴海榕介紹,研究院旨在突破一批農林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引育一批農林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解決一批現代農林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致力成為農林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高地、人才孵化器、產業連接器和政策智囊團。
據悉,研究院下設人工智能及農芯技術、智能物聯技術、農林機器人關鍵技術、智能視覺與大數據等六大研究中心,將匯聚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開展農林信息智能感知、農林數據智能分析與決策、農林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智慧農林系統集成等方面的研究。
產業與算力布局
福建在 AI 產業培育方面,采取了多點布局、全面推進的策略。
2023年7月,福州、廈門、泉州三地授牌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產業園將充分集聚資源優勢,推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徑,構建資源富集、創新活躍、應用豐富、服務優質、安全規范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同年,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福建省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十條措施》,提出布局提升算力基礎、提供普惠算力服務、推動數據開放應用、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支持企業做大做強等十條措施,搶抓發展機遇,布局人工智能產業。
面對算力需求的爆發式增長,2023年4月,福建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揭牌上線,該中心位于福州新區,由數字福州集團下屬企業福州市電子信息集團建設運營。它是中國東南地區首個大規模的人工智能算力集群,也是全國首批、福建省唯一獲批建設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籌),旨在為區域數字經濟發展、產業智能化升級及科研創新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目前,該中心已建成105P的國產化算力,并計劃根據市場需求擴容至約200P,構建視頻圖像區、政務外網區、互聯網區的“三區”算力覆蓋,精準靈活匹配各種場景需求,形成差異化的算力供給體系,實現全域算力高效覆蓋,助力福州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位于福州市濱海新區的“數字福建”云計算中心,3400P算力正晝夜不息地運轉,以每秒百億次的速度處理海量數據。這座入選國家新型數據中心典型案例的“數字心臟”,折射出福建基建的硬核突破。
目前,福建已建成5G基站14.5萬個,實現行政村5G全覆蓋,6座城市躋身國家“千兆城市”行列。這張看不見的“算力網”,正在改寫傳統產業的發展軌跡。
吸引與培養AI人才
在當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浪潮中,福建的優勢與挑戰并存。
福建省人工智能專家組組長,廈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負責人紀榮嶸認為,福建的優勢并非在傳統人工智能底層硬件或技術研發上,而是在于強大的制造業和供應鏈體系。福建應聚焦現有優勢產業賽道,如晉江鞋服、寧德時代電池產業等,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其中,實現產業賦能。
福建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以廈門為例,軟件信息計算機類畢業生雖數量可觀,但多數缺乏 AI 大模型實操經驗,無法滿足福建對AI人才的需求。紀榮嶸建議,福建省應依托廈門大學等高校,從供給側改變畢業生人才結構,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培養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同時,省、市應采用有組織、有導向的研發產業布局,突出重點賽道,避免財政資源的分散投入,確保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持續發展,抓住新一輪AI紅利。(記者 林先昌)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三明泰寧:林下“掘金”唱響新山歌2025-07-01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