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福建海域全面開漁。作為全國海岸線最曲折的省份,福建坐擁125個天然港灣。2023年福建海洋生產(chǎn)總值近1.2萬億元,水產(chǎn)品總產(chǎn)量達890萬噸。海鮮“人均產(chǎn)量第一”和“人均消費量第一”,讓福建人率先實現(xiàn)了“人均海鮮自由”。
福建海鮮種類繁多,做法更是層出不窮,豐富著老百姓的餐桌。今天,一起來看看福建人餐桌上的特色海味美食。
福州魚丸
福州海洋資源豐富,明清時期,當?shù)乜亢3院5陌傩眨陂L期的生活實踐中,鉆研出制丸的方法將魚肉保存下來,魚丸便在福建沿海地區(qū)興起,逐漸成為百姓家中常見的一道食物。尤其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桌上都少不了這一碗地道的福州味。
福州魚丸是山海味道的融合。福州魚丸用馬鮫魚肉、鰻魚肉等剁成肉末,加番薯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料而制成的丸狀食物。由于選料精細,制作考究,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有特殊的海鮮風味,福州魚丸因此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營養(yǎng)美食。
這顆小小的“圓”如今越滾越大。隨著產(chǎn)業(yè)化升級,福州魚丸還衍生出多種多樣的產(chǎn)品,如海帶魚丸、黑墨魚丸、鮮鰻魚丸、蝦丸等,并遠銷海內(nèi)外。福州魚丸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張名片,福州魚丸正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越走越遠。
長樂魚面
在沿海城市生存的長樂人,擅長用魚來制作各種各樣的美食,魚面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將魚肉搗成糊狀加入食鹽、調(diào)味品、薯粉、抓勻再碾碎成薄皮,切成細絲,即可下鍋烹煮了,這叫現(xiàn)做現(xiàn)吃的新鮮捶魚面。
魚面可曬(烘)干儲存,叫做干捶魚面,它又分生魚面和熟魚面。魚肉地瓜粉捶打成薄薄的薄皮,曬(烘)干六成干時卷起切絲,或攤開切片,再曬(烘)至全干,即為生魚面。如在碾搟成薄皮后放在竹箅上置鍋內(nèi)蒸熟,再按生魚面要求曬干,切絲曬干,即為熟魚面。
烹調(diào)時,配肉丁、蝦仁、蔥段、胡椒粉等佐料,入高湯煮滾即成,色、香、味俱佳,嫩中帶脆,味葷且清,炒烹皆宜。
閩南海蠣煎
海蠣煎,這一代表閩南特有飲食文化的美食,關于由來的傳說也充滿閩南人的智慧。明萬歷二十三年,“番薯之父”陳振龍由呂宋(今菲律賓)帶回了番薯種。番薯,耐旱易活、生熟皆可食。翌年,廣東、福建受災,它立馬成了救災果腹的首選,吃不完還可制成番薯粉。
同樣的,礁石上的海蠣,也被挖剝來充饑。可是,災荒時期,兩樣東西畢竟數(shù)量都不多。怎么辦呢?這也難不倒聰明的閩南人。他們?yōu)槠骢r清甜的海蠣與氣味甘平的番薯粉結合,拌在一起煎炒,海蠣煎由此而得。
海蠣煎 廈門日報記者 吳家新 攝
制作海蠣煎需先將海蠣洗凈瀝干,接著放入切成丁的蒜苗;加入地瓜粉、水、胡椒粉、少許鹽,用筷子輕輕拌勻;起鍋倒油,油溫8成熱,后倒入海蠣,稍微成型后打散;煎至金黃后淋上雞蛋液,再煎一小會即可關火出鍋,最后淋上甜辣醬就大功告成。
品嘗一份絕妙的海蠣煎,要吃出三重境界:一是潤滑軟糯的海蠣餅心;二是最外一圈酥脆的“蛋焦”;三是閩南人都嗜好的甜辣醬。
泉州土筍凍
土筍凍發(fā)源于泉州,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以晶瑩透明、鮮嫩脆滑的安海土筍凍最負盛名。關于土筍凍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周亮工所著《閩小記》:“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其生于海濱,形類蚯蚓,終不識作何狀。”
作為土筍凍的主料,土筍 在入冬后變得尤為豐腴,從沙子里挖出后,要先放養(yǎng)一天,以吐清雜物。正宗的土筍凍講究古法制造,需架大鍋用柴火熬煮,不時開蓋攪動,既要熬出膠質,又不能過于軟爛,火候的把握便是精髓所在。因土筍像豬皮一樣具有高度的膠原蛋白,熬出一鍋粘粘糊糊分裝在小瓷碗中,待其自然冷卻就凝成水晶似的膠凍。
土筍凍 廈門日報記者 張玉榕 攝
食用時,佐以醬油、老醋、蒜泥、海蜇、酸蘿卜絲等,更突出其肉質清甜,味美甘鮮,一口一個不在話下,讓人回味無窮。土筍凍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和鈣、磷、鐵等微量元素,老少皆宜,具有滋補美顏、清涼降火的功效,有著“海上冬蟲夏草”的美譽。
廈門蝦面
在廈門,什么主食最具代表性?蝦面值得你一試。泛著一層紅色油光、帶著濃濃的蝦味,即是讓人欲罷不能的蝦面湯頭。
在許多蝦面店里,還可以看到店家的制作過程:先將蝦洗干凈,用剝離的蝦頭、蝦殼搗碎,放進清水鍋里熬成蝦湯,經(jīng)過濾,去掉湯底的渣,這時蝦湯上面浮出一層赤紅色的蝦油,發(fā)出香味,即將蝦仁放入蝦湯,煮熟,撈出,放在盤中待用。將蝦湯與豬骨湯混合,成為蝦面湯,調(diào)入適量鹽、味精。再將面條搭配豆芽菜、韭菜、茼蒿菜(或香菜)放進沸滾的開水里煮熟,撈出,盛在碗里。用煮熟的豬腿肉切片,放在面條上,再加上蝦仁和燒熱的香豬油渣,淋上熱滾滾的蝦湯,調(diào)進蒜茸,即成蝦面。
在閩南,流傳著“立夏食蝦面”的習俗。過去在“立夏”這一天,閩南家家戶戶常將紅糟摻入面條中煮熟供全家食用,寓意吉祥、發(fā)達。
崇武魚卷
據(jù)《崇武鎮(zhèn)志》記載,魚卷為崇武水產(chǎn)品深加工之物產(chǎn),發(fā)端于崇武鎮(zhèn)。其制作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明朝時期,當?shù)伛v守海域官兵時常出海巡查,為了補充海上巡航的軍糧,駐守官兵將捕撈的馬鮫魚,去骨擂碎,卷條蒸熟,其條狀的魚肉制品成了當?shù)厝怂追Q的“魚卷”。
隨著時代的變遷,魚卷制作越來越講究。用手將魚肉揉成漿后,不斷捶打魚漿使其發(fā)酵;加入少量地瓜粉、蛋清、豬肥肉碎、青蔥碎、荸薺等佐料,攪拌調(diào)勻后入滾水中汆燙至浮起。將加工合格的魚漿,以豬網(wǎng)油外裹并卷成棒狀后上鍋蒸熟。剛隔水蒸煮出鍋的魚卷,是品嘗的“黃金時期”。放入口中,咀嚼之下,帶著鮮甜肉汁的魚卷在齒間輕輕爆開,混雜著海味的蔥香忽隱忽現(xiàn)地出沒在鼻腔之中。
崇武魚卷 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一根根小小的魚卷,融入的是當?shù)厝说闹腔叟c情感;一道道煎炒蒸煮而成的魚卷美食,演繹的是山海相逢的味道。
(東南網(wǎng)綜合新華社、廈門文旅、泉州史志、廈門日報、惠安縣融媒體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