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水北鎮瑤理田園驛站
核心提示
何為庭院經濟?我國經濟學家于光遠曾這樣定義:庭院經濟是農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圍為基地,以家庭為生產和經營單位,為自己和社會提供農業土特產品及相關服務的經濟形式。
時隔多年,庭院經濟被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并寫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今年,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財政廳出臺《福建省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試點縣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5年)》,提出支持一批試點縣積極探索庭院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機制、路徑、方法,推動“小庭院”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邵武,地處福建省西北部,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邵武農村面臨強勞動力缺失、邊遠鄉鎮資源轉化乏力、閑置空地普遍、觀念老化等現狀。庭院經濟經營靈活、成本低、見效快,特別適合像邵武一樣“空地”珍貴的農村地區利用閑散、老弱勞動力來發展,對鄉村全面振興有著重要意義。
當下,邵武市乘著“全省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東風,緊抓福建省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試點縣的機遇,在發展楓林窯青白瓷、銀耳、臺灣蓮霧等多樣化庭院產業基礎上,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則加、宜商則商,走出一條培育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的新路徑。
從“閑地”變“寶地”
美了村莊 富了村民
邵武是閩北工業強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1.6%,因此農村房前屋后出現大量的“零散地”“空閑地”。這些豐富的閑置資源如何變廢為寶?近一段時間,邵武市多個鄉村開展了積極實踐,因地制宜,通過家庭養花、養觀賞動物、綠化種植等方式,探索做活做好庭院經濟的發展模式。
邵武市和平鎮進賢村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落。走進村莊,只見每家每戶房前屋后只要有1米寬的空地,就建一個1米寬的菜園。村里圍繞“美麗庭院”“美麗家園”建設評比工作,引導村民利用拆后地、拆違料,將老磚頭、破瓦片、小石頭變廢為寶,把竹籬笆、陶瓷、石磨碎片鑲嵌成菜園外圍遮欄,創新性地推動創建“一米菜園”,菜園內種什么、怎么種,都由村民自己決定。
“菜園里產的菜,也不愁銷路。”和平鎮進賢村黨支部書記傅香蘭向記者介紹說,他們與福建誠安藍盾實業有限公司簽訂“一米菜園”綠色直供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村民家門口的新鮮蔬菜直供企業食堂。
“原來種菜只是自己吃,現在種菜既美化環境又能增收,我非常高興。”村民黃七英笑著說。
據悉,目前進賢村共建設“一米菜園”60余個,帶動村民年人均增收近2000元,不僅美化了人居環境,還扮靚了美麗鄉村,實現閑置地利用和村民增收的雙贏局面。
步入肖家坊鎮肖家坊村,屋舍儼然,處處飄香。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肖家坊村對轄區內閑置地以及倒塌房屋等空地進行排查,見縫插“綠”培育花卉綠植,打造“花卉庭院”新樣板。
“如今村里的古民居成了新景點,我也從農民變成了園丁,既過上了澆花、剪枝的舒心日子,還能增加收入。”花卉庭院管理員梁端琪樂呵呵地說。
目前,肖家坊村已有近30名村民加入到花卉庭院管理員的隊伍中來,預計每人每年可增收2000元。
肖家坊村黨支部書記李遠德介紹說,村里用1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作為啟動資金購買種苗建設花卉庭院,由附近農民負責管理,探索出“年底分紅”和“工資月付”兩種合作模式,讓農戶房前屋后的資源活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群眾生活富起來。
截至目前,肖家坊村已栽種2萬株大葉梔子和5000株小葉梔子,打造花卉庭院9處,累計近3000平方米。村里與福建花香茶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簽訂收購協議,帶動30余戶農戶增收,推動鄉村振興與庭院經濟向“興”而行。
在水北鎮龍斗村,福建花香茶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也與30余戶有條件及有意愿的農戶合作,利用院落等閑置資源,在庭院中種植多肉盆栽和苔蘚,引導村民自發整治美化人居環境、栽種盆景發展庭院經濟,逐步構建集種植栽培、交易交流、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盆景產業鏈條,讓“小盆景”栽出致富好前景。
從“閑散戶”到“集體戶”
有了組織 成了規模
桂林鄉屬于邵武市最邊遠的鄉村,有竹林面積13.2萬畝,毛竹林面積占全市的四分之一,被稱為“竹子之鄉”,每年可產鮮筍600萬斤。
每年3月是春筍上市的旺季,在桂林鄉槎口村竹筍加工廠房內,工人們正忙著把剛從各村收購來的鮮筍從車上卸下來。“以前沒人收筍,都是在山上長成毛竹,沒什么效益?,F在工廠建起來了,不僅自家的筍不愁銷路,而且還可以在這上班,一來一去賺了幾千元錢了!”正在卸貨的村民黃權平開心地說著,滿足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農戶和企業都是各干各的,品牌化程度不高,生產加工鏈過短,現在通過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了從數量到質量的提升。”槎口村黨支部書記黃峰表示。
2024年,槎口村引進閩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統一收購、售賣村民利用閑置庭院加工的竹筍,形成竹筍種植、生產、加工和銷售完整的產業鏈條,不僅提升了品牌效應,還為周邊農民提供了就業機會,促進了竹筍產業化經營發展。今年春季,閩邵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收購鮮筍40余萬斤,帶動林農戶均增收近3000元,解決了當地毛竹銷售難的問題,有效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邵武自古以來就是閩贛瓷器燒制交流傳播的中樞。楓林村是和平鎮危沖村的一個自然村,很早就因制作碗而知名,近20多年又憑借精湛的仿古瓷器加工技藝,獲得很多客商的青睞,產品銷量也持續上漲。
“我們依托楓林村原有的制瓷基礎,進一步挖掘‘庭院經濟’增收潛力,于2023年先后投入資金400余萬元,對楓林村人居環境、河道等進行改造提升,并將陶瓷藝術融入鄉村文化中,推動‘庭院經濟’向產業化、規?;l展。”和平鎮黨委書記熊立說。
優美舒適的環境,前景廣闊的產業,讓許多楓林村民愿意留在村里傳承先輩技藝。“楓林窯”已成為當地一個響亮的產業品牌,入選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庭院環境好了,也吸引更多的客商前來參觀選品?,F在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還有不少客商是發圖片過來定制,我們每天都在忙著趕訂單。”村民邱澤海笑著說道。
如今的楓林村以村組為整體,主動融入“一村一品”產業鏈條,打造楓林窯青白瓷非遺傳承基地,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庭院經濟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截至目前,已有33戶農戶成立青白瓷工作室,年產值可達500萬元。
與此同時,邵武市衛閩鎮外石村創新探索“村集體+公司+農戶”的模式,通過流轉閑置的復墾菜地、房前屋后庭院及古樹林下空地種植本地優質品種小葉黃花菜,并組織科技特派員服務隊到田間地頭進行種植技術幫扶指導,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技術支撐,解決后顧之憂。
目前,衛閩鎮外石村共流轉土地20畝,帶動種植農戶30戶。據初步測算,每畝可產出黃花菜干品500斤,按每斤批發價60元計算,年產值可達60萬元。
一方水土就有一方特色。近年來,邵武市從實際出發,突出鄉土特色,通過科學設置庭院功能,合理安排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入駐庭院,引導農戶自發性的經營朝有組織生產方向發展,增強市場變化應對能力。同時,庭院經濟成本低、風險小、靈活性強等優勢,更適合因地制宜策劃發展項目,即便是邊遠鄉鎮,也能破除交通不便、人口外流等因素的負面影響,有效激發當地活力。
從“單打獨斗”到“政策扶持”
有了底氣 增了信心
發展庭院經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如農民對農業知識和管理技能掌握不足、特色產品開發力度不夠、產品銷路不暢等。
邵武市在實踐中發現,要做好庭院經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出臺符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好政策,如信貸、財稅等優惠政策,提供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培訓等。“還要鼓勵探索‘政府+專業技術隊伍’的模式,提供優質服務,增強農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的信心。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帶動當地庭院經濟發展。”業內專家紛紛表示。
黃壽英,邵武市和平鎮人,文化水平不高。她十幾歲起就在邵武城區的一家餐館里打工,學做本地小吃。2014年,黃壽英和丈夫回鄉創業,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一家小吃店,生意一直不溫不火。
近年來,隨著和平古鎮的保護與發展,越來越多游客前來一睹“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的風貌,黃壽英的小吃店也漸漸成為和平古街上游客必打卡的店鋪之一,生意也越來越紅火。
“今年,我們想擴大經營,在古鎮東門進士街再開一家新店,但是手頭資金有限,就一直沒有動工。”黃壽英告訴記者,自己很是幸運,今年3月收到20萬元庭院經濟貸款,近日新店就要開工裝修了。
發展“庭院經濟”產業所需資金量不大。從這一特點出發,邵武市今年借助福建省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試點縣的優勢,與邵武農商銀行聯合打造全省首個“庭院經濟”專屬信貸產品,專項資金給予貸款實際利率50%的貼息,可撬動1500余萬元信貸資金投放“庭院經濟”領域。此舉有助于強化農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聯農帶農作用,引導農戶大膽開小吃店、辦家庭農場等經營活動,有效解決庭院經濟發展中的資金難題,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
如今,第一批申請貸款對象有11戶,貸款金額345萬元,已探索了民宿、水產養殖、餐飲、菌類種植等多種形式的庭院經濟產業模式。
“‘庭院經濟貸’具有額度高、利率低、手續簡便等優點,能夠很好地助力農戶發展經濟,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我們也希望通過‘庭院經濟貸’培養農戶‘用銀行錢發展產業,賺自己錢’的金融思維,實現從怕貸款到敢貸款的轉變,同時拓寬途徑,促進當地農民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和發展中。”邵武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春霞說。
除資金扶持外,邵武市婦聯、人社等部門還積極舉辦高素質女農民“美麗庭院”巾幗人才培訓班、馬蘭花網絡創業培訓示范班等,通過理論學習、現場觀摩、實操演練等方式加快培育與產業需求相適應、與農村發展相協調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助力農村經濟發展壯大。
庭院雖小,潛力很大。“邵武市將堅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和‘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立足實際,探索打造特色產業,推動‘庭院經濟’創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不斷釋放新活力,讓更多農民享受改革紅利,加快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奮力譜寫邵武鄉村振興新篇章。”邵武市副市長林新長表示。(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王曉云 文/圖)
邵武市衛閩鎮陳坊村網紅小院
改造后的邵武市和平鎮危沖村楓林組
邵武市和平鎮楓林村村民邱慶華在自家的工作室制作青白瓷。
邵武市和平鎮小吃店主黃壽英在售賣古鎮特色小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以“食”為媒 沙縣小吃亮相國家部委2025-04-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