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景文化 、Mailive主辦,千萬巨資打造的3D多媒體舞臺劇《三體》媒體發布會“中國科幻文學的視覺化呈現“暨《三體》舞臺劇全國巡演年度收官新聞發布會“于12月11日在京舉行。到場的嘉賓有祺天文化創始人、《三體》舞臺劇總導演劉方祺,祺天文化合伙人、《三體》舞臺劇特效導演張笑帆,著名科幻作家/諾亦騰品牌副總裁陳楸帆,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影評人嚴蓬,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編劇、導演王海波。一場別開生面的”論壇“發布會點燃了冬天的一把火,讓這個寒冬因“三體熱”而不再寒冷。
發布會圍繞“科幻文學中宇宙觀的構建與《三體》舞臺劇的敘事結構”和“科幻文學中的異想世界與 《三體》舞臺劇的科技運用”兩大議題展開,導演和嘉賓對議題進行了各自見解的闡釋,場下觀眾媒體也都被這次形式獨特的“‘論壇”發布會所吸引。
劉導著重解說了《三體》舞臺劇中的三體游戲,三體游戲描摹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文明,這些文明進行碰撞,這個龐大的系統在運算三體問題的過程中,遇到了三星連珠的宇宙奇像,導致引力消失,世間萬物都向上升騰。這樣的場面也許在電影里表現可以通過龐大的電腦計算來呈現,而在舞臺劇中,這一場面僅僅依靠一塊屏幕根本無法獨立完成,在《三體》舞臺劇中這一場面將會在270度的范圍內呈現,有5-6個成像點,涵蓋整個劇院,讓觀眾有置身宇宙的真實體驗。此外,納米絲切割船體的特效是通過制造真實的光束,在觀眾席切割來實現的,這樣獨一無二的體感體驗是影視無法替代的。運用高科技營造的沉浸感是這部劇的特點。劉導認為舞臺比影視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在網絡越來越發達電影制作越來越精良的當下,舞臺只有依靠現場性來維持它的生命,觀眾和演員呼吸同一種空氣,這一點是其他藝術形式無法代替的。
劉方祺導演還現場解說了宇宙閃爍這一場面的呈現。因為閃爍效果不夠酷炫可能無法產生沖擊,于是決定把汪淼的內心進行外化,表現她當時崩潰的內心,崩潰到感覺所有的東西都在閃爍碎裂。舞臺上不同大小幾何的平面板進行呈現,270度范圍內的閃爍,整個城市閃爍扭曲直至最后碎裂。戲劇是可以外化的,只是傳統的領域內心世界是用對話實現,而在《三體》舞臺中則是通過視覺特效實現的。技術與敘事的結合,讓觀眾感同身受。讓舞臺的科幻和影視的科幻完全不同。
《三體》舞臺劇中,導演大膽將楊衛寧和伊文思兩個人物作了合并,這也是引起原著粉最大爭議的地方。張笑帆導演也在現場解釋了這樣做的原因。基于對于葉文潔的解讀,將兩個人物進行合并,能夠更全面的詮釋主題,更有利于塑造更鮮明的人物形象。幾位嘉賓對于此次改編很是肯定。嚴蓬老師認為,任何作品都會會根據時代進行改編,任何導演也應該擁有自己的想法進行改造,讓原有沖突更強烈,讓戲劇整體性更強。陳楸帆老師認為,舞臺劇的改編步子可以邁的更大一些,烏鎮戲劇節上經典的復刻,重新的演繹,也加入當代社會的議題,更加引發當代社會人對于人性的思考。舞臺劇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更大的彈性。
陳楸帆老師提到在《三體》舞臺劇演出不久后,曾收到劉慈欣老師的電話,推薦《三體》舞臺劇并稱應該讓拍電影的那部分人去看看。《三體》舞臺劇中時空的轉換,新科技的應用,視覺的選擇,都很好的發揮了舞臺劇美學的特性,完整傳達了舞臺劇的主旨,激發觀眾想象的同時引發觀眾思考。陳楸帆老師根據自己的日常經驗說到:實現150人的VR已經非常難,《三體》主創能實現如此龐大的現場效果,很是了不起。
嚴蓬老師對于《三體》舞臺劇評價很高,他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也是一種開拓。80年代是科幻的高潮,科幻形式多樣化,他提到的科幻相聲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現在反而狹窄了,舞臺劇一種有意思的形式。他也提及國外舞臺劇方面的一些嘗試,比如《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機器人魔像》也曾呈現出舞臺劇。科幻需要很強的想象力,影視不能完全概括,而舞臺劇不會被限制住,每次看的感受都不相同。
王海波老師從學術角度對《三體》舞臺劇進行了評價。覺化:內容形式風格。圍繞內容進行。合適的形式和風格,強化對于敘事的理解。科幻和其他類型的文學不同在于科幻基于科學想象,科幻現實主義,圍繞著人的敘事,發揮科幻的想象和比喻,來反映現實。要給到作者足夠的想象空間并能引發觀眾的思考是科幻作品視覺化成功的關鍵。他從麥基的審美情感定論分析,人的理智、意志和情感處于和諧統一之中,審美情感必須以日常情感為基礎,并且是日常情感的凈化和提升。他認為《三體》舞臺劇無疑是科幻作品視覺化的成功嘗試。
《三體》在舞臺劇制作方面結合3D Mapping、紗幕成像、視聽特效、虛擬現實元素、無人機等前沿酷炫黑科技為主的幻覺設計,及一流的視聽效果、極致的舞美設計顛覆了傳統舞臺劇的表述形式。劇中的3D紗幕投影疊加汽幕多媒體投影,再加上包圍整個劇場的余光投影技術,呈現出一個多維而浩渺的“太空”景象,將渺小容納宏大展現得淋漓盡致;最炫酷的“三日連珠”奇觀,則采用了時下大熱的無人機進行超維度還原,這是室內劇場首次大膽而驚艷的嘗試,標志著國內劇場的技術應用突破了舞臺邊界,直接延伸到觀眾席,觀眾的觀感更加刺激。《三體》還大膽運用多媒體技術,突破物理空間的局限,實現大場景的高度還原。劉慈欣本人去年在觀看完《三體》舞臺劇的時候也表示:“非常震撼,古典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科幻感和未來感,比電影和電視給人帶來的科幻感更要強烈,三體舞臺劇真正表現出了科技的內核。“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其第一部獲得了全球最頂級的科幻小說“雨果獎”,令無數科幻迷為之瘋狂,也讓世界意識到中國的科幻力量。原著講述了特殊時期,天文學家葉文潔經歷劫難,被帶到軍方的絕密計劃“紅岸工程”。并在天文研究中,發現了四光年外的“三體文明”經過了百余次毀滅與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離母星;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對人性絕望的葉文潔向三體人暴露了地球坐標,從此徹底改變人類的命運。36年后,納米科學家汪淼進入神秘的網絡游戲“三體”尋找答案;參加玩家聚會時,他發現了地球上為迎接三體人降臨而行程的秘密組織ETO,開始逐步逼近三體世界的真相。
一場即將到來的文明浩劫,以壓迫性的姿態呈現在全人類的面前……..
《三體》書迷遍布世界每個角落,甚至連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和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都是《三體》的忠實讀者;此外,在《三體》電影拍攝期間,好萊塢多家制片公司都曾跟片方溝通聯絡,并表達了對合作《三體》電影的興趣。《三體》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2016年,《三體》舞臺劇首次開啟巡演,作為國內首部科幻題材舞臺劇,備受業界科幻迷的矚目。從北上廣深一線到成都、重慶,巡演歷經6個城市,逾期4個月,共計30場,幾乎場場爆滿。無論何時何地,提到“三體“,都是讓科幻迷瘋狂的字眼。 “沉浸式”舞臺效果、科幻感十足的舞臺場景、高顏值的演員和戲劇張力十足的精彩演繹,令《三體》舞臺劇上演以來,大獲科幻迷、戲劇愛好者以及業內的諸多好評,實現口碑和人氣雙豐收。
在發布會結束之際,主持人邀請在做的主創和嘉賓對于《三體》舞臺劇做一句話的評價并發表對接下來的幾部作品的期待。陳楸帆老師簡單而概括的回答“這部一定要看,下部趕快出來”引發了全場的小高潮,相信這也代表了在場觀眾和所有三體迷的心聲。
12月22日-23日,《三體》舞臺劇將在北京展覽館劇場進行第三輪的演出,也是《三體》舞臺劇的年度收官場在晚場全部售罄的情況下追加了12月23日下午場,火爆程度可見一斑。多感官視覺盛宴即將開席,你準備好了嗎?(文/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