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費者鄭女士向本報反映,自己在所謂“高奢”直播間購買“進口”商品,其實是假冒偽劣產品。而當她想要維權時,發現自己掉入商家布置好的“陷阱”中。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記者帶著疑問,觀看了多個售賣“高奢品”的直播間。
樹立人設,騙取信任
在某些低價售賣“高奢品”的直播間,主播們并未露臉,而是一只“傷痕累累”的手出鏡。這時消費者的好奇心被勾起,紛紛詢問“主播發生什么事了”。“這些事情我不想在直播間說,如果不是家里發生這么大變故,我也不會放棄開了十年的店……”這些主播往往帶著哭腔,樹立一個悲情人設,利用消費者的共情心理以此博取同情。同時,他們在介紹產品時會穿插自己過去的經歷,讓消費者相信其是具備經濟能力的,低價售賣“高奢品”并不是為了掙錢,而是因家庭變故最后一次回饋新老客戶。消費者就這樣一步步落入“圈套”。
“模糊”品牌,誤導消費
當消費者相信了主播的人設后,主播們開始帶貨套路。“你們看這個古家的包,懂大牌的都懂啊,隨便開個價你們自己去拿……”主播們聲稱為了規避風險,對品牌的稱呼一般都是用別稱或者諧音等方式含糊帶過。這種做法對消費者造成心理暗示,使他們默認是常見的奢侈品品牌,結果到手的“巴寶莉”變成了“邦寶莉”,“古馳”變成了“酷奇”。有些主播還舉例自己的產品是“某某明星”同款,通過“明星效應”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
低價叫賣,饑餓營銷
在消費者接受心理暗示后,主播們給出驚人低價,讓消費者以為天上掉下了“餡餅”;同時他們展開饑餓營銷,聲稱產品只有幾件,搶購時間短暫有限。“家人們,這個包就兩單,我只上三秒鐘……”在這種熱火朝天的搶購氛圍中,消費者容易沖動消費,一不留神就購買了十幾件商品。此外,主播們還注重營造消費環境,話語里暗含著“購買了商品,你就是懂奢侈品的人”的意思,給消費者帶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和驕傲感。在環環相扣的套路下,不少消費者為沖動買了單。
掉入“圈套”,維權困難
當部分消費者發現自己購買的產品只是一些“高仿貨”時,想要維權卻困難重重。因為當消費者打開購物鏈接時,所顯示的產品并不是大牌奢侈品,而是他們收到的“高仿品”,這就意味著購物鏈接的內容與銷售的產品是一致的。主播們那些含糊其詞、誤導消費者的話術也難以證明其對產品進行了虛假宣傳。平臺的做法往往是補償優惠券、退貨等簡單的處理方式,這使得消費者有苦難言。
其實低價銷售“高奢品”的套路并不高明,需要消費者擦亮雙眼進行甄別。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下單產品時應注意查看產品的有關標識和相關信息,不被“高仿品”所蒙蔽;警惕帶貨主播的語言“陷阱”,不要沖動消費;同時注意保留商家虛假宣傳的相關證據,及時向平臺及有關部門舉報,依法維權。
(見習記者 呂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