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8月8日就要立秋了!天天嚷嚷“太熱太熱”的人終于有了盼頭,立秋之后暑期漸消,出門不用頭頂烈日,也不用再過“稍一動就汗流浹背”的苦日子了;可是又有人說,別高興太早,立秋之后還會熱,還有秋老虎呢!立秋之后天氣究竟熱不熱?還會熱多久?有生活經驗的市民會告訴你:“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句話該怎么理解?
立秋后的涼熱主要是比較陰歷七月
這句諺語中提到的“早立秋、晚立秋”,有人認為指的是立秋日期的早晚,也有人是立秋時刻在一天中的早晚。
先看第一種說法。我國古人依據太陽運行的黃經角度設置了二十四個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而節氣和陽歷是基本對應的,立秋就是其中之一。立秋在陽歷中的時間是固定的,大多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月8日。
古人沒有陽歷,只有陰歷。那么就陰歷來說,立秋的時間相差比較大,立秋在陰歷六月為早秋,陰歷七月為晚秋,有時候能差出一個月之多。我國古代還根據天干地支來紀月,節氣就成了月份的起止點。立秋對應申月的開始,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七個月。另外,立秋又多出現在陰歷六七月之交,所以有人通過立秋早晚比較陰歷七月的涼熱。如果在六月立了早秋,七月的日子全都在立秋之后,大概率會比較涼快;而如果在七月立了晚秋,那么七月只有約半個月處于立秋之后,前期還處在三伏天里,能不熱嗎?因此,所謂“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的說法如果有些道理,應該就體現在這里了。
今年立秋是陰歷七月初八,當屬晚秋,從目前來看,的確夠熱。
立秋時刻決定涼熱沒有科學道理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判斷早秋還是晚秋應根據立秋在一天當中的時刻: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后,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例如今年立秋時間是8月8日的3點12分57秒,據此,應該是屬于“早秋”,后期會比較涼爽。但是氣象專家認為,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是大氣環流、太陽輻射、下墊面情況及人類活動等,立秋時刻早晚影響天氣冷暖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所以,以為今年是早秋,涼爽很快就要來的人,不要太樂觀了。
“公秋”“母秋”之分,也只能聽聽
在南京,關于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公秋和母秋怎么區別?一個說法是“晝夜說”,也就是白天立秋為“公秋”,夜晚立秋為“母秋”。《中國方言大詞典》有公秋母秋條,也表示白天立秋為公秋,夜晚立秋為母秋。另一種說法是“單雙日說”,即“單日公秋、雙日母秋”。不論照這兩種說法中的哪一種,今年的立秋都是“母秋”了。
但專家表示,對于公秋母秋與后期天氣涼熱的關系,也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記者 金震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