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合作
吸引社會資本
長期護理險項目委托保險公司經辦、養老機構實施,商業機構參與社會項目,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2015年8月,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中標承辦青島長期護理保險項目,負責資金的費用核算、支付管理。社保部門主導政策設計、資金籌集、監督考核、業務授權。青島市社保局合作發展處處長魏朋表示,“兩年的合作表明,保險公司的參與彌補了社保經辦人員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的‘短板’。政企合作,是社保經辦管理體制機制的一次改革創新。”
目前青島長期護理險經辦業務在申請、審核、服務等環節均實現了網絡化和信息化。比如,引入醫療護理APP,護理機構能錄入和上傳長期護理險申請人的各項信息和查體視頻,社保經辦部門通過網絡系統即可實時完成受理和審核。
“失能、失智老人是最需要社會關愛的弱勢群體之一,人保健康參與這個‘保本微利’的項目,是為了履行社會責任,也是引領業務發展的需要。”人保健康青島分公司總經理陳繼紅表示,長期護理保險業務規模預計將會突破上千億元。
“經辦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大量基礎數據,基于這些數據,我們在山東等地參與長期護理保險項目測算,為各地政府籌資提供數據支撐。同時,還培養了一支包括政策研究、招標談判、運營管理、聯合辦公以及系統建設等在內的護理保險專業技術隊伍,這筆無形的財富更寶貴。”中國人保健康保險公司黨委書記、總裁宋福興說。
護理保險制度的實施,吸引了社會資本踴躍投入養老領域。青島市的護理保險定點服務機構,從最初的4家發展到638家,其中民營機構占95%,承擔98%的業務量。
得益于醫養資源有效配置,醫保基金使用效率也大為提高。5年來,青島市社會性住院問題、長期住院壓床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累計支付的12億元護理保險資金,共購買了2100多萬個床日的護理服務。經測算,同樣的資金只能購買二三級醫院140多萬天的住院服務。
補齊短板
溫暖更多老人
青島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取得了顯著成效。不過專家指出,從全國范圍看,我國長期護理保險還存在制度基礎不完善、經辦管理專業化程度不高、專業護理機構良莠不齊,以及商業化長期護理保險市場培育不充分等問題。
如何讓長期護理保險護佑更多老年人的夕陽晚景?
“必須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加快推動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立法進程。”宋福興指出,對長期護理保險功能定位,要避免重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發展過程中的人均有別、先存后享等情況,要從制度建立之初就實施面向所有公眾的普惠制度。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指出,從國際經驗看,確保這一制度可持續,還應采取多渠道的籌資方式,“籌資標準秉持適度原則,適應當地經濟水平、消費水平以及服務水平,并保證整體的資金可持續性。”
除了推進立法、完善“保基本、多層次”的制度設計外,還應該建立全國統一的失能失智認定標準,以及長期護理的技術規范。專家指出,眼下對失能、失智等級的認定標準散見于衛生、民政和各地方標準中,“碎片化”狀態亟待整飭。此外,僅上海、北京等少數地區制定了地方性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規范,但較為簡單。供需雙方的標準化和約束性不足,造成社保經辦機構和商業保險公司無法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理賠和費用補償,難以運用保險機制調節養老服務體系格局。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也很重要。若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目前至少需要1300萬名護理員,但各類養老服務機構中的服務人員不足50萬,持證人員不足2萬,人才缺口巨大。“青島算做得比較好的,但大部分服務人員專業層次還比較低。”劉衛國認為,應當依托高等護理院校高等職業教育以及專業護理機構,通過定向培養、聯合培養,加快長期護理保險人才的培養。
此外,還應強化財稅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向相關養老產業。
“對從事社會急需護理人才的專業培訓、家庭和社區的護理服務、護理技術的研發和信息系統等,提供補貼和稅費減免。”中國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健康保險處處長李航認為,還可以參照企業補充醫療保險,對單位和個人購買商業補充的長期護理保險給予稅收優惠。(記者曲哲涵申少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