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大蔥油餅店”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成為了新聞的主角。
上次是在今年7月,這個弄堂里的老店被bbc美食節目報道后,徹底火了。但是近日的新聞報道稱,因為涉嫌無證經營,“阿大蔥油餅店”被停業。
從谷峰跌進谷底,類似于“阿大蔥油餅店”的尷尬并不少見。 前幾天,媒體報道上海“泰安門”被評為米其林一星餐廳。但是時隔不久媒體報道,其涉嫌無證經營歇業。網友笑稱其為“史上最短命米其林餐廳”。
去年,韓寒的“很高興遇見你”餐廳寧波分店也因為證照不全被調查、曾入選《夢想改造家》的22年老店“夢花街混沌”亦因無照經營被關。 網紅餐廳紛紛“見光死”,每年各地因為無證問題被關停的人氣美食店更是不計其數,其中不少還是近年興起的外賣餐廳。地方電視臺和都市報類媒體還不斷曝光了一批外賣平臺的餐館無照經營。
是老板不想辦證嗎?并不是。據媒體采訪,阿大蔥油餅店曾各種執照一應俱全,只是近年因為上海出臺“居改非”新政,導致像阿大蔥油餅這樣的家庭式作坊無法辦理執照。 而一些入駐外賣平臺的餐飲企業,卻囿于建筑面積不達標等原因,無法辦理證照。 大部分餐廳,尤其是經營狀況不錯的,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冒著被關停歇業的風險,讓自家餐館“裸奔”。只是大家都面臨同樣的痛:辦證難。
首先是流程之繁瑣。按照目前的法律規定,餐廳開業至少要準備6種證照。先是營業執照,辦理營業執照的同時要辦理餐飲服務許可證、消防審批、通過環境測評取得排污許可證等證照,同時還要為從業人員辦理健康證。 此外,辦好營業執照之后,還需要公章審批、刻章,辦理組織機構代碼證,辦理正式銀行帳號,辦理地稅、國稅登記、社保手續等等手續。
其次是辦證耗時之長。單就申請《食品經營許可證》一項,就包括遞交申請、資料審查、現場驗收、審核4個步驟,每個步驟之間都有數個工作日的辦理時間。 其中,從遞交申請到資料審查,最長要等20個工作日(相當于一個自然月的時間)。而這還是辦證順利的情況。如果是碰到資料準備不齊、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可能還會被打回來要求重新提交,證件下來的日期自然再度延遲。
因為辦證問題,許多新店籌備多時,連服務員都已經請好,卻因證照遲遲未到手而不敢開業,這對于任何一個餐飲老板來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何其煎熬!也有不少像阿大蔥油餅這樣的小店,因自身條件所限,只能冒著被歇業的風險,于夾縫中生存。
雖然開店去辦理執照,是程序所在,任何餐廳都不能因為生意好就網開一面。但不應該忽視的現實問題是,如果這些小吃店和外賣餐飲店僅僅因為辦證耗時太長、經營面積不達標等,就無法辦出證照,監管部門是否應該反思制度設計存在的問題?能否考慮通過降低經營門檻等辦法,為餐廳提供合法身份、將其納入監管,從而更大限度地確保食品安全?
這應該是市場監管部門首要考慮的問題,即在餐飲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更好的服務,為這些餐廳自由生長提供土壤。加之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各種新生的餐飲業態不斷出現,市場越來越需要更靈活、更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相關部門這種僵化和教條的管理手段是政府懶政的表現,抑制了市場的活力,無助于市場的蓬勃發展。
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這些小吃攤,以及在外賣平臺專注做外賣的餐廳,則應該視為大眾創業的典范。 盡管“阿大蔥油餅”無證停業引發輿論對上海監管部門的批評,但其實在監管的改革中,上海已經算是做的比較好的了。
網絡訂餐平臺“餓了么”被央視315晚會曝光之后,一家叫做“盒馬外賣”的企業,從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拿到“專業網絡訂餐”資質許可,這是全國首家針對網絡訂餐平臺的“食品經營許可證”。這樣的舉措,受到市場的肯定。 這種創新,為企業和市場發展著想的舉措,或許就應是政府監管部門改革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