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銀行的調整為例,2017年11月16日解禁,開盤便跳空一字跌停,報15.41元/股,隨后一度跌至14.04元,大幅擊穿了上海銀行17.77元的發(fā)行價,且低于15.91元的凈資產。不過隨著近期銀行股的大漲,上海銀行的估值也得以修復,最新的收盤價為15.99元。
自2017年下半年開始,銀行板塊出現分化走勢,以工農中建為代表的大盤藍籌銀行不斷沖新高,而次新銀行板塊則陷入跌跌不休的調整中。今年以來已經陸續(xù)有工商銀行(601398.SH)、農業(yè)銀行(601288.SH)、建設銀行(601939.SH)、寧波銀行(002142.SZ)、招商銀行(600036.SH)和南京銀行(601009.SH)刷新了歷史新高。
建設銀行的表現最佳,今年以來已經上漲了27.7%,其中1月23日暴漲8.28%,最高沖至9.85元,創(chuàng)下自上市以來的新高。
不過個股狂飆之際,主力資金卻出現凈流出,根據東方財富的資金流向表統計,1月23日有11.1億主力資金從銀行板塊中撤退,幾乎全部來自超大單。
“銀行短線漲得過多,存在一定的調整壓力。從短期看,在資管新規(guī)、銀信合作新規(guī)等嚴監(jiān)管政策的影響下,預計2018年表外融資將繼續(xù)向表內轉移,對銀行的經營會產生影響。市場目前太過樂觀, 根據基金季報顯示,銀行股持倉倉位呈逐季提升趨勢,四個季度重倉銀行的市值占比分別為3.1%、4.1%、5.1%、5.6%,繼續(xù)大幅增長的空間越來越小,有些機構甚至選擇落袋為安,因此不建議追高。”華南的一家公募基金負責人表示。
而一家股份制銀行的負責人也表示:“雖然從我們個人感受來看,銀行的質量確實有所提高。但是從去年開始,銀行猛漲,不少個股甚至翻倍,但業(yè)績卻遠遠沒有跟上,存在羊群效應。”
8家銀行凈利潤增速超2位數
股價的走勢與銀行業(yè)績脫離不了唇齒相依的關系,近期陸續(xù)公布的銀行業(yè)績快報里,或許就“暗藏”著牛熊玄機。
截至目前,在所有上市銀行中,已有招商銀行、南京銀行、浦發(fā)銀行、興業(yè)銀行、無錫銀行、江陰銀行、吳江銀行、常熟銀行、上海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行和杭州銀行共12家上市銀行發(fā)布了業(yè)績快報。有8家銀行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增速超過2位數。相較于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在快報發(fā)布上更為積極。
從資產規(guī)模來看,股份制銀行無疑是已披露快報的銀行中的“大塊頭”。截至去年年末,招商銀行、興業(yè)銀行與浦發(fā)銀行的資產規(guī)模均已突破6萬億元大關。其中興業(yè)銀行居首位,達到6.42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48%。招商銀行和浦發(fā)銀行則分居二三位,分別是6.29萬億元和6.14萬億元,同比增長5.88%和4.74%。
而在地方銀行中,上海銀行的資產規(guī)模則是最高的,截至2017年年末,該行資產總額1.81萬億元,較去年年初增加523.96億元,增長2.98%。在資產規(guī)模增速上,吳江銀行以17.11%排名首位,杭州銀行、常熟銀行、無錫銀行、江蘇銀行、張家港行的總資產增速也均達到了兩位數以上。
從已公布的股份制銀行業(yè)績快報來看,招商銀行的表現最為亮眼,2017年,招商銀行實現營業(yè)收入2210.24億元,同口徑較上年同期增加113.14 億元,增幅5.40%;利潤總額906.68 億元,同比增加117.05 億元,增幅14.82%;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01.50 億元,同比增加80.69 億元,增幅13.00%。
而興業(yè)銀行和浦發(fā)銀行則相對較弱,興業(yè)銀行2017年實現營業(yè)收入1400.81億元,同比下滑10.81%,但其全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3.71億元,同比增長6.54%。浦發(fā)銀行在2017年度實現營業(yè)收入1686.19億元,同比增長4.87%,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42.40億元,同比增長2.15%。
相較于股份制銀行,地方銀行特別是城商行的凈利潤增速表現一直亮眼,從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增速來看,常熟銀行拔得頭籌。2017年,常熟銀行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12.67億元,增幅21.71%,居所有已披露業(yè)績快報的銀行之首。
此外,南京銀行、杭州銀行、吳江銀行、無錫銀行、江蘇銀行和張家港行也成功實現凈利潤增速兩位數增長。
在利潤增長的同時,銀行的不良率出現下降,如南京銀行截至2017年末的不良貸款率0.86%,較年初下降0.01個百分點;招商銀行不良貸款率1.61%,較上年末下降0.26個百分點。(記者 葉麥穗 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