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向社會公布:2017年,阿里巴巴納稅366億元,平均每天納稅超1億元。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馬聰卉說,2017年阿里巴巴納稅的增長是一個很好的數字經濟范例。數據顯示,去年阿里帶動生態上下游納稅超過2900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直接間接創造3300萬就業崗位。
阿里巴巴平均每天納稅超1億
2017年阿里巴巴集團納稅366億元,相比去年的238億,增長幅度超過50%,相比2015年的178億更是翻了一倍。
淘寶及天貓平臺上的千萬商家也創造經濟增量,拉動新增內需,拓寬了稅基。據專家測算,2017年,因為平臺產生消費增量而帶動的上游生產制造與批發增量、物流增量等所產生的稅收貢獻初步估計超過了2900億元。
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以70億元的納稅額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納稅第一名;2014年,阿里巴巴納稅總額首度邁過百億大關,為110億元。
據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測算,阿里巴巴零售平臺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直接間接創造3300萬個就業崗位。
專家:數字經濟并不是虛幻的
阿里納稅的增長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據統計,沃爾瑪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傳統零售企業,每年的納稅額近60億美元,略低于阿里巴巴的納稅額。
美國知名投資銀行Jefferies評論說,科技一直是零售行業加速發展的酵母,阿里巴巴只用了12年就達到3萬億人民幣的交易額,沃爾瑪則用了53年才達到這個目標。“以平均員工創稅來講,阿里巴巴的效率是沃爾瑪的4倍之多,究其原因,還在于阿里巴巴是新的實體經濟,是透明的、以大數據驅動的實體經濟,效率遠比傳統經濟要高。”
馬聰卉說,2017年阿里巴巴納稅增長是一個很好的示范,“數字經濟不是虛幻的,互聯網企業不是金融資本的標的物,而是增加經濟總量、創造社會價值的實體企業。"
馬聰卉表示,“數字”或者說是數字承載的信息從兩個方向改變甚至顛覆傳統經濟模式,一是促進資源更有效率的配置;二是其本身作為新的資源要素參與經濟全過程。隨著ICT技術的普及和商業化的探索,正是像阿里巴巴這類與實體經濟緊密聯系的互聯網企業,讓“數字”的魔力落到實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戴建軍認為,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興科技企業,順應數字經濟潮流開展創新,通過拉動消費結構升級、推動制造業轉型、促進社會均衡發展,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阿里巴巴納稅和就業的真金白銀表明,數字經濟已成為新時代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崔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