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兩會,稅收法定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事實上,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將“落實稅收法定”作為財稅改革的目標之一以來,國內對于稅收法定的呼聲就從未停止。什么是稅收法定?為什么稅收一定要法定?我國的現行的稅收難道不是法定的么?
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意義及時間表 調稅倒逼消費稅立法
外媒質疑中國成品油“加稅沒商量” 凸顯稅收法定不足
外媒稱,國際原油價格從2014年中至今重挫六成,而中國成品油價同期跌幅卻不足三成,究其原因,兩個月內三次上調成品油消費稅抵減了部分油價跌幅。盡管“加稅沒商量”的做法從中國目前規章看并無違規,但另一方面也凸顯中國在稅收法定性方面的不足。
據路透社1月14日報道,尤其是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大,財政收支矛盾有所加劇的背景下,趁國際油價暴跌如此頻密地增加成品油消費稅,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此前政府出臺一系列減稅舉措的美譽。
資料圖片:成品油消費稅三連調
報道稱,所謂稅收法定原則,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律作前提,國家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稅收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征稅,納稅主體必須依且僅依法律的規定納稅,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原則。
德意志銀行稍早預計,2015年中國財政收入同比增幅可能僅有1%,為1981年以來最低;地方政府收入則料下降2%,為1994年以來首次下滑,其中占地方政府收入逾三分之一的土地出讓金收入或下降20%。
中國13日起將汽、柴油供應價格每噸分別降低180元人民幣和230元,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連續第11次下調成品油價,不過同時受連續第三個月上調成品油消費稅影響,此次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少降215元和150元。
財政部此前曾分別在2014年11月29日和12月13日兩次上調汽柴油消費稅,從而導致前者油價未作調整,而后者油價每噸分別少降500元和240元。
根據一位稅收專家的初步測算,假設按汽油每升6元的平均價格計算,其中包括14.53%的增值稅,稅額大約0.87元,還包括1.52元的成品油消費稅,兩者合計2.39元,加之稅收附加費用,稅收占油價比例超過40%。
從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看,因有全國人大的授權,調整成品油消費稅的權限在國務院,同時現行消費稅暫行條例明確規定,“消費稅稅目、稅率的調整,由國務院決定”,均顯示中國連續上調成品油消費稅有其合法性。
而財政部門給出的成品油消費稅上漲理由也很充分:為促進環境治理和節能減排。且中國目前只針對煙、酒、成品油、化妝品等14大類商品征收消費稅,消費稅納稅范圍有限,也意味著稅負受眾面有限。
報道稱,這些似乎都為成品油消費稅的連續上調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但是否就意味著“加稅沒商量”完全合理合法呢?恐怕也不盡然。
縱觀過往,中國每一次涉及到要調整某種稅收稅率的時候,往往會引發一波聲勢浩大的討論,無論是此前受眾面并不大的車船稅優惠稅率調整,到底是1.8還是1.6排量的汽車可以享受優惠稅率的大討論,抑或沸沸揚揚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熱議。
盡管每一次對稅收的熱議都是一場全民稅法普及的良機,但也屢屢引發民眾對中國稅負到底是高是低以及中國稅收法定性的疑惑。
稅收法定原則肇始于英國,現已為當今各國所公認,其基本精神在各國憲法或稅法中都有體現。其具體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稅種法定、稅收要素法定、程序法定。中國憲法、稅收征收管理法中都有稅收法定原則的要求,在即將制定的稅收基本法中亦應明確規定。
而在中國,盡管目前有18個稅種,但真正通過人大立法的只有三個: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以及屬于地方稅種的車船稅法。其他15個稅種都是一些行政法規或暫行條例,并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因而缺乏制約的程序。
基于此,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明確提出稅收法定原則。根據稅收法定原則,將稅收一項單列出來,明確稅種、納稅人、征稅對象、計稅依據、稅率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
這意味著中國的依法治國必須先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也是中國稅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即要推動現行稅收暫行條例上升為法律,還要加強對新稅種的立法工作等。
報道說,而成品油消費稅的連續上調也招致業內專家的批評。中國稅務學會學術委員會第四研究部召集人涂龍力教授就撰文,從經濟和法律兩個層面對成品油消費稅稅率連漲進行疏理與思考,并得出結論稱:“任何一項稅收基本制度的改革與立法,即便經濟層面縱有千萬條理由,如果決策與立法程序違憲,也難以令民眾滿意,因為這違背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