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30年、探月20年!太空里有了穩定健康運行的“中國坐標”→
航天工程是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典型代表,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同時,也在推進新材料、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今年,我們的北斗導航系統剛剛迎來30周年,而探月工程也進入第20個年頭。這些重大的航天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今年是北斗30年。歷經30年科研攻關,幾代中國航天人終于完成了“三步走”戰略,成功發射55顆北斗導航衛星,建成了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四大供應商之一。
“天上建好,地上用好”,是北斗系統的目標。如今,太空里有了穩定健康運行的“中國坐標”,北斗系統也像水和電一樣,無處不在、觸手可及。而且北斗系統已經服務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天上”的北斗,已經成為“身邊”的北斗和“世界”的北斗。
然而,實際上北斗三號在設計之初,就曾面臨無法全球布站的巨大挑戰。也就是說,當衛星繞到我國監測區域范圍之外,就無法實時測控,這樣一來,衛星導航服務的精度便會大大降低。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經過十年寒暑,全球首創了相控陣星間鏈路技術,搭建起一座北斗系統的太空橋梁,相當于用30顆衛星建立了一個衛星群,一星通、星星通。
導航精度有多準確,取決于星載原子鐘,它是衛星導航系統的“心臟”,直接決定著衛星導航系統的定位精度。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制的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是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的三項關鍵技術之一,1000萬年才誤差一秒。
空天信息產業既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未來產業。北斗三號作為巨型復雜航天系統,它所牽動的領域超乎想象,也將創造無限可能。(央視財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