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平原城市群范圍地圖:包括哪些城市名單一覽
圖片來源:《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
圖 2 關中平原城市群主體功能區拼圖
圖片來源:《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
>>構建“一圈一軸三帶”空間格局
一圈:由西安、咸陽主城區及西咸新區為主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
一軸:沿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的主軸線
三帶:包茂發展帶、京昆發展帶、福銀發展帶
>>西安國家中心城市這樣建
加快建設西部經濟中心、加快建設對外交往中心、加快建設絲路科創中心
加快建設絲路文化高地、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加快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
>>關中平原城市群范圍
陜西
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5個市、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及商洛市的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柞水縣
山西
運城市(除平陸縣、垣曲縣)、臨汾市堯都區、侯馬市、襄汾縣、霍州市、曲沃縣、翼城縣、洪洞縣、浮山縣
甘肅
天水市及平涼市的崆峒區、華亭縣、涇川縣、崇信縣、靈臺縣和慶陽市區
據國家發改委網站7日消息,發改委、住建部近日發布通知稱,經國務院同意,兩部委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提出,到2035年,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全面建成,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創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成。
通知提出,陜西、山西、甘肅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國函〔2018〕6號)》精神,提高認識、緊密合作、扎實推進,共同推動《規劃》的落實,努力把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記者注意到,《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強化面向西北地區的綜合服務和對外交往門戶功能,提升維護西北繁榮穩定的戰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形成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此前,國家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武漢、成都和鄭州等8座城市。
>>規劃內容
1. 規劃背景
培育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揮其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推動全國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領和支撐西北地區開發開放,有利于推進西部大開發,有利于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2. 戰略定位
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加快在以下發展定位上實現突破:
向西開放的戰略支點。立足古絲綢之路起點,發揮區位交通連接東西、經濟發展承東啟西、文化交流東西互鑒的獨特優勢,依托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高層次開放平臺,暢通向西開放、向東合作通道,強化交通商貿、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和國際產能合作,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
引領西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以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區域性重要節點城市建設為載體,以溝通西北主要經濟區的綜合性運輸通道建設為支撐,加快人口、資本、科技等發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輻射帶動西北及周邊地區發展。
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國家創新高地。以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為牽引,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統籌推進軍工、科研創新機制改革,加快軍工、科技資源優勢向創新優勢、產業優勢轉化,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傳承中華文化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依托秦嶺黃河自然山水、周秦漢唐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多元富集等優勢,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歷史文化旅游品牌,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創新,提升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國際影響力,建設自然山水和歷史人文交相輝映的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內陸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立足相對脆弱、要素多元的生態本底,尊重自然山水格局,遵循以水定城、以水定產,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有序構建城鄉水系格局,以科學發展和合理開發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美麗城鎮和鄉村,打造顯山露水、透綠見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城市群。
3. 發展目標
到2035年,城市群質量得到實質性提升,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彰顯中華文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城市群。
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備的城鎮體系全面建成。西安綜合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功能顯著提升,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寶雞、運城、天水等重要節點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中小城市和特色鎮加快發育,城市間聯系更加密切。城市歷史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充分彰顯。
創新型產業體系和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日趨健全。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創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成,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增強,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穩定在3%以上,軍民融合產業總收入超過1.5萬億元,建成國家創新高地。連通城市群內外的多層次交通運輸網絡全面形成,通信、水利設施保障能力明顯提升。生態安全格局全面建立,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集約緊湊式開發模式成為主導。
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有效構建。面向中亞的立體化國際大通道更加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制度環境和開放合作新機制比較健全,國際競爭新優勢更加突出,向西開放戰略支點作用進一步顯現,東西互動、南北協同、引領西北、服務全國的開發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開放型經濟向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邁進。
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市場一體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共建環境共保、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基本建立。
構建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構建城市群對外運輸大通道。加快構建“四縱四橫”的對外運輸大通道。推進銀川—西安、西安—十堰、西安—重慶等高速鐵路及蘭州(定西)—平涼—慶陽—黃陵鐵路建設。全面建成區域內國家高速公路網。
暢通城市群內快速交通網絡。重點推進西安北—咸陽機場、西安—韓城等城際鐵路建設。實現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化銜接。以貧困地區路網通道、景區園區連接線、縣城過境路、斷頭路、瓶頸路為重點,加快國省干線公路、縣鄉公路升級改造。
強化一體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功能。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北客站和西安國際港務區為依托,加快將西安打造成為以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為重點,具有更大輻射范圍和集聚能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積極建設寶雞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推進渭南、商洛、運城、臨汾、天水、平涼等一批區域性交通樞紐建設。積極推進西安咸陽機場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啟動寶雞、天水、平涼、華山等民用支線機場項目前期工作,推進一批通用機場建設。
提升綜合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依托秦嶺山區高速公路、沿黃公路等發展一批“交通+旅游+文化”示范工程,推進一批旅游軌道小火車示范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