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7月6日電(記者 李安江 劉賢)“1993年,重慶第一個集裝箱班輪發往上海,每標箱運費是4500元(人民幣,下同),現在只要2700元左右。”近日,民生輪船駐寸灘港辦公室主任王正強站在重慶寸灘集裝箱碼頭對中新網記者如是說。在他右側是滾滾流動的長江黃金水道,面前以海港工藝建造的寸灘港上,高聳的集裝箱吊機正在運作。
俯瞰重慶寸灘保稅港區。 兩江新區供圖 攝
民生輪船是第一個在重慶開運集裝箱班輪的貨運公司。在王正強的記憶中,20多年來,從重慶到上海的集裝箱班輪從兩周一班增加到一周八班。
“只要有貨,當天就能裝船。”王正強說,以前裝卸要靠工人爬到船上拉鎖口,60個標箱要花一天半時間;現在高度機械化,裝卸300個標箱的船只要4到6小時。越來越多的貨物在長江上川流,從低附加值的原材料擴展至包括電腦在內的各種生產、生活用品。貨物流向的終點以歐美地區為主。
這是中國西部內陸城市重慶物流條件變化的一個縮影。
在西部大開發等政策指引下,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將目光投向中國西部。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也看準大勢,著力進行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不沿邊也不靠海的重慶,需要為投資者、合作者解決一個難題:如何在中國西部保持與世界互聯互通。
除了將水港碼頭建造得如海港般標準化、現代化,重慶另一策略是轉身向西,通過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直達歐洲物流集散中心德國杜伊斯堡。
2016年6月,首個中歐·渝新歐平行進口汽車整車專列抵達重慶,滿載82輛來自歐洲的路虎、寶馬、奧迪等高端品牌汽車。貨主是香港上市企業潤東汽車集團。其董事長助理王昊然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稱,進口汽車的傳統物流方式是從歐洲經40天海運到上海,再轉到重慶又耗時約5天。中歐·渝新歐班列雖運價略高于海運,但耗時僅兩周,資金回籠效率高,綜合考慮比海運更有利。
重慶的這一“轉身”,給外貿商家、廠商提供了一種新的物流解決方案。除了高端的平行進口汽車,各種生活消費品也開始嘗試以渝新歐為通道從歐洲進入中國西部市場。
做跨境商品直購體驗中心的洋展購已有10個國家、地區館入駐,在售進口商品6萬余種,涵蓋生鮮、保健品、日化、服裝等。洋展購落戶重慶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認為渝新歐“意義非凡”。其董事長薛躍武說,通過渝新歐,歐洲貨從陸路進入重慶,運輸時間短;重慶作為分撥中心,輻射中西部地區,轉運時間也短。
未來,洋展購還希望鐵空聯運,將商品采銷范圍進一步擴展到新加坡等地區。這也契合重慶官方的計劃——構建亞歐大通道。
成為中國與新加坡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的運營中心后,重慶市長黃奇帆提出這一設想:通過渝新歐1萬多公里共12天的鐵路運輸,加上重慶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香港、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5個小時的空運,使歐洲和亞洲之間形成鐵空聯運大通道。1萬多公里鐵路運輸費用比空運下降八成,對各種物流公司來說將很有吸引力。
與此同時,重慶的“空中運網”也頗具規模。作為重慶空港主要載體的江北機場已開通國內外航線232條,逐步構建起覆蓋歐、美、澳、亞的客、貨運航線網絡。2016年,其東航站區建成投用后,將有70萬平方米航站樓、3條跑道,預計年旅客吞吐能力45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能力55萬噸。
中國內陸首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是重慶的開放窗口,西連渝新歐通道,東接長江黃金水道,江北國際機場亦坐落其間。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稱,在兩江新區20千米半徑內,水港、空港、鐵路港、保稅港、信息港等五港交匯,形成了聯通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和長江黃金水道的多式聯運物流通道體系。
未來,兩江新區乃至重慶將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從水路、陸路、空路縮短與其他經濟體的時間、空間距離,與世界保持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