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平凡的人要做出不平凡之事,需要付出不平凡的代價。”福建本興閥門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垂忠曾多次造訪“中國第一村”——華西村,被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的傳奇一生所震撼。
帶著這份感動,從南安美林走出去的陳垂忠,才有了后來回歸創業之舉,他也想為家鄉發展貢獻點力量。從一家原本只有3人的小作坊,到現在占地面積52畝、年產值數千萬的制造型企業,本興閥門帶動了上百人就業。
近日,在南安經濟開發區本興閥門公司總部,陳垂忠向記者講述他的不平凡之路。
人物簡介
陳垂忠 南安美林人,1977年生,福建本興閥門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九江市福滿江鋼管閥門有限公司董事長,九江市港華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13歲輟學輾轉多個行業
1977年,陳垂忠出生于南安美林溪洲村一個農民家庭。家中四個兄弟,一個妹妹,陳垂忠排行老大。
“當時真的窮怕了,小時候經常看到父母為了家庭經濟而吵架。”由于家境貧寒,1989年,陳垂忠初中只念了2個月就輟學,只因交不起85元的學費。
這一年,作為家中頂梁柱,陳垂忠的父親與人扛石頭不慎摔斷了腰,在家里足足躺了兩年。為了讓兒子讀書,家人東拼西湊只借了50元,還差35元學費。
輟學后,13歲少年當起了水龍頭組裝工,一個月80元。80元對陳垂忠一家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3個月后,他跟著朋友到侖蒼、英都一帶收廢品,一個月能賺300元。
盡管收入有所增加,但鄰里街坊總認為“這個工作沒有面子”。17歲那年,陳垂忠前往江西南昌給人看店,“說是看店,實際上是當搬運工”。
1996年10月,帶著2000元積蓄,陳垂忠只身來到江西九江投奔做五金生意的表哥。“當時,我跟表哥說,‘我開一家五金店,從你這里進貨’。”陳垂忠的表哥答應賒給他價值30萬元的貨,不過需要付少許利息。
“老二去當兵,老三老四在讀書。”30萬元對陳垂忠而言無異于天文數字,但一想到家人,沒有做過生意的他決定試一試。帶著產品,這位年輕的小伙子奔走在九江市繁華地帶,兩個月跑下來賺了1.6萬元。
1996年年底,陳垂忠把在外所賺的錢全都交給父母。之所以這樣做,他回答道:“小時候太窮了,當時我就發誓,哪一天賺到錢,一定讓父母管理,讓他們開心開心。”
在親戚的幫助下,誠信經營的陳垂忠生意越做越大。1997年,在香港回歸這一年,他將“宏南五金店”更名為九江市港華貿易有限公司,主營閥門、球墨鑄鐵管材管件、電線電纜等產品。
在做生意的同時,陳垂忠喜歡到全國各地考察學習。2003年的一天,當來到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他被吳仁寶這位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之事所折服。此后,他又走訪了浙江等地市場,最終決定干一件不平凡之事:回家鄉辦閥門廠。
產品退貨率累計0.03%/年
之所以選擇回歸創業,陳垂忠基于三點考慮:南安水暖閥門產業鏈完善,更有30萬銷售大軍,辦企業還能帶動3個兄弟一起創業。彼時,他在江西開的這家港華貿易公司,一年賺一兩百萬元不在話下。
2005年5月,陳垂忠將廠址選在自己的家鄉——美林溪洲村。在租來的700多平方米廠房內,他從最熟悉的產品——“哈夫搶修節”切入。
“以前經常跟一些市政、自來水公司打交道。”陳垂忠善于從最小的細節中發現商機:自來水管道破裂,要先把水停掉,把管道鋸斷一部分,再用新管道連接兩端。但如此搶修不僅會造成停水,在鋸斷管道時還會造成水資源浪費。
而本興閥門生產的產品解決了這個痛點:哈夫搶修節將破裂管道部位緊緊裹住,在不用停水、不用鋸斷管道的前提下鎖住漏水,前后施工不到幾分鐘。
產品雖好,但并不好賣。畢竟這是一家剛起步、名不見經傳的小作坊。為了打開市場銷路,陳垂忠先把產品免費給深圳水務等公司試用,“好用的話再買,不好用可以無條件退貨”。
正是用先墊資、墊貨的方式,本興閥門以此帶來市場口碑,訂單源源不斷。產品能夠得到客戶認可,源于陳垂忠對產品質量的苛刻追求。
“我們雖是小作坊起步,從2005年至今,每年產品退貨率維持在0.03%左右。”陳垂忠坦言,他書讀得不多,但每年都會對退貨率進行統計。他常常跟員工說,產量不是最關鍵,不要急于求成,要先把質量做好。
因此,每次從江西回來,他最先了解的不是企業賺了多少錢,而是退貨率多少。為了把好質量關,本興閥門對企業生產的所有物料進行合理管控。在最核心的試壓環節,聘請經驗豐富的員工,工資待遇比同行企業高出三五百元。
時至今日,本興閥門已經從一家只有3名工人的小作坊,發展成年產值數千萬元的企業,客戶遍布全國。而本興閥門也從最初的3萬元注冊資本,上升至今年的1億元。
建廠房發展高端船用閥門項目
作為家族企業,身為公司董事長的陳垂忠,把3個兄弟安排在不同崗位,但在管理中常常陷入矛盾,他必須考慮公司財產的分配問題。這在他看來,更像是“分家”。
2013年,本興閥門進行股份改制,按照陳垂忠的原意,4個兄弟每人25%的股份。但律師這樣告訴他,“你這樣太公道了,建議你占28%股份,其他3個弟弟每人24%。在其他股東出現意見分歧時,只要還有一個人支持你,主導權還在你手上,更有利于企業長遠發展”,聽完律師一番介紹,陳垂忠才答應下來。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海洋產業的重視,帶動了郵輪、游艇、休閑漁業、海洋文化、涉海金融及航運服務業等一批新型服務業態的發展,與之相關的船用閥門需求不斷增長。”正是瞄準這一市場,2011年,陳垂忠與人在江西鷹潭合作成立一家公司,專注于小口徑船用閥門生產。
“閥門雖小,對密封性要求極高,密封不好即可能出現漏水、漏油、漏氣等情況,后果不堪設想。”雖然目前年銷售額不過三四百萬元,但從長遠來看,船用閥門未來可期。陳垂忠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國內船用閥門主要分布于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省份,60%仍然依靠進口。
為此,他計劃今年年底將剩余的30畝地利用起來,投資數千萬元,高起點建設4.3萬平方米的廠房,在船用閥門項目有所作為。在陳垂忠的構想中,今后還將往更為高端的船用閥門延伸。
其實,經過10多年的發展,本興閥門并不僅生產閥門,還涉足消防器材,從單一產品走向多元化發展。陳垂忠也從一名打工仔變身民營企業家,他用“膽大心細”來形容自己:“辦企業要有愛拼敢贏的膽量,也要有追求產品質量的匠心,唯有此才能引領企業不斷前行。”(記者 蘇清彬 實習生 陳莉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