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態,惠及一方百姓。
18日,記者從市水利局獲悉,2014年全市投入5355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8萬畝,完成省、泉州市下達任務數(5.32萬畝)的119.9%。
“去年,我市共實施水土流失治理項目27個,據測算,這些治理工程每年可增加蓄水量265萬立方、保土13.83萬噸,有效保護了周邊農田。”市水利局水土辦監督站副站長戴進福說,項目實施后,林草覆蓋率可增長10%以上,土壤侵蝕量下降70%以上,減沙率達30%以上,有效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據了解,今年,南安又有22個水土流失治理項目被列為中央、省、泉州市治理項目。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個,省發改委、省財政廳扶貧開發重點縣項目16個,泉州市重點流域水環境整治項目15個,預計可爭取上級資金1900萬元,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萬畝。
再現青山綠水
【石井蘇內村】礦區生態重建再現青山綠水
早些年,石井鎮蘇內村后壁礦山,因礦石開采嚴重破壞了山體生態環境,石井備用飲用水源蘇內水庫也受到污染。
去年6月,后壁礦山水土流失治理項目正式動工,項目治理面積771畝多,總投資600多萬元。昨日,記者來到蘇內村看到,原本水面漂著一層白灰的蘇內水庫已變清澈,后壁礦山裸露的山體也被黑色生態袋覆蓋著。
“我們運用生態袋對后壁礦山護坡進行綠化。”戴進福告訴記者,后壁礦山坡陡、土地貧瘠,治理難度大,因而采取上截下堵中綠化的崩崗治理方法,對礦區環境進行治理。
后壁礦區生態重建后,消除山體安全隱患,恢復了山體植被涵養水源、營造了青山綠水的環境。“經過治理,后壁礦區的青山綠水慢慢恢復了,渾濁的水質也變清澈了。”蘇內村村民陳再添說,依托蘇內水庫,還把廢棄的礦山打造成村民休閑健身的礦山地質公園。
按照計劃,該工程今年春季還將進行綠化施工,將采取植草和種樹相結合的方式對山體進行立體綠化種植,種上耐旱的草本、藤本植物,以及三角梅等既有綠化又有觀賞價值的喬木、灌木16萬多株。全部工程預計6月全面完工。
【梅山競豐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荒山變科教生態園
走進梅山鎮競豐村水土保持科教生態園,三個區分明顯的地質景觀呈現在眾人面前。
在羅溪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項目中,梅山還專門規劃建設了水土保持科教生態園,投資160多萬元,設置水土流失模擬演示區、水土保優良護坡草種示范區以及廊道工程。
“生態園有土、草、林木三個地質景觀,下雨后,可以實地查看水土流失情況,讓青少年真實感受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梅山鎮副鎮長葉貽溪說,這里原是一處荒山,廢棄已久。這次水土流失治理,與改善民生、防災減災、建設“美麗鄉村”等結合起來,荒山變成了一個教育、休閑園地。
“目前,園區休閑亭子、外環道路、水泥路面、內廊道、擋土墻等工程均已完成。”葉貽溪說,除了水土保持科教生態園區,該處還建設了生態休閑旅游區,種植春夏秋冬四季景觀植物,供村民觀賞。
“現在,這里成了梅山鎮老人活動中心,每晚都有兩三百個村民到公園散步、跳廣場舞,非常熱鬧。”梅山競豐村老協會會長李鳳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