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侖蒼鎮侖蒼村生活的人們,腦海中一定會有一幅關于侖蒼舊農貿市場的畫面,或是色彩斑斕的果蔬魚肉,或是五花八門的市井小吃,或是街坊攤販的吆喝寒暄。
侖蒼舊農貿市場建于20世紀90年代,是侖蒼鎮最早最大的綜合農貿市場,很多在這里擺攤的人,甚至都記不清自己是哪一年在這邊賣菜的了。
作為侖蒼鎮區改造項目之一,如今,這個在當地頗具盛名的市場就要被拆了。這個月,新的農貿市場也將正式投用,這個陪伴了人們30多年時光的舊農貿市場就正式與時代揮別了。
【依依不舍】
不知道還能熱鬧多久
近日,記者走進侖蒼鎮舊農貿市場,往常“遮天蔽日”的擋篷已經被拆除,有些商鋪已經搬走、落了鎖,它正慢慢地與這個時代告別。
“你看看我的菜,剛采的很新鮮!”“小妹,看看有需要的嗎?”……在侖蒼舊農貿市場兩旁的街道上,兩側有著不少攤販,農產品席地擺放著。往來的村民走走停停,這家看一看,那家瞧一瞧,各種吆喝伴著討價還價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于耳。
“市場里面的海鮮很新鮮,價格還便宜,我幾乎每天都要過來買,家里的大人小孩都很喜歡。”在舊農貿市場,記者遇到了熱情的吳女士帶著小孩,她是土生土長的侖蒼村人,對這片市場有著濃厚的記憶。“以前是媽媽帶著我買,現在是我帶著小孩過來買。”吳女士說。
跟隨著吳女士的步伐,記者穿過人來人往的小街巷,來到了吳女士經常光顧的海鮮攤。攤位前擺放了各種海鮮,幾名阿姨正在仔細地挑選著,頭戴簪花的海鮮攤老板是位蟳埔阿姨,只見她手起刀落間,刮鱗、剔骨、切片一氣呵成。
“我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從潯埔出發過來賣海鮮,從媽媽年輕時到現在已經有30多年了。”蟳埔阿姨的女兒黃翠婉說,最開始時,她們還沒有攤位,就是挑著扁擔在侖蒼街上擺攤,20世紀90年代初,鎮里建了這個農貿市場后,大家紛紛把生意攤子往里遷,他們便是當時入駐的。
在黃翠婉眼里,市場里什么都有,農產品、小吃、服飾,太豐富了。每天凌晨5時,市場里就有了人氣,很多人會來她這邊買海鮮,有時會聊上幾句,漸漸地就認識了許多人。
“時過境遷,那時候的市場能夠滿足群眾的生活需求,但對現在而言,市場顯得擁擠雜亂,跟不上時代了,不知道還能熱鬧多久。”對于農貿市場的拆遷,黃翠婉很不舍。
【煙火不斷】
新農貿市場即將投用
辭別黃翠婉后,記者逛起了市場。斑駁墻壁上是歲月掠過的痕跡,壓壞的頂棚和老式的建筑略微有些突兀。市場的一角,是日雜的天地,琳瑯滿目的商品于如今而言或許有些落伍,但對老一輩的人而言,這里的商品卻足夠了。
在一家服裝百貨店面前,一名阿姨慢悠悠地拿過老板遞過來的涼鞋試了試。阿姨家就在不遠的地方,在這里買鞋、買衣服已經習慣了。“這里質量挺好,還便宜。”阿姨笑著說。
“還有10多天就要搬走了。”一旁賣干貨的洪阿姨已經開始收拾了,她告訴記者,他們來市場設攤有10多年了,一開始她是賣雞蛋,后面轉做賣干貨,常有回頭客光顧,這回搬遷她犯愁的是,客源會不會流失。
咸水鴨的鋪子開了幾十年了,店老板吳先生告訴記者,他家就住附近,做生意很方便,買東西也很方便。
“再賣幾天的油條就要回家帶孫子,不做了。”在舊市場里賣了10多年早餐的吳大叔望著灶臺上浮起的油條,滿眼都是不舍。
沿著舊農貿市場一路前行,入眼是各色的產品,攤主們熱情地吆喝著,要是遇上熟人還會聊上幾句。如今,有些商鋪開始陸陸續續撤離,門鎖緊閉,一個拆字,一張封條,一幅搬遷橫條、空蕩蕩的,與市場的喧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送別了30多年的舊農貿市場,將迎來嶄新的農貿市場。
侖蒼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侖蒼舊農貿市場拆遷屬于侖蒼鎮區改造項目之一。“這個市場建得比較早,周邊有些建筑還是20世紀40年代建的,不但擁擠,還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新的農貿市場裝修已經步入尾聲,順利的話,這個月中旬就可以正式投用了。”工作人員介紹,新農貿市場位于侖蒼鎮派出所旁,距離舊農貿市場大約800米,總投資2300萬元,規劃建設2棟農貿市場建筑,占地面積約12畝,建筑面積9700余平方米,共40個門面和近100個攤位,以及配套停車場,約90個停車位。(海絲商報記者 傅雅蘭 通訊員 蘇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