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來,每一個下雨天,我都在想,我的兒子在外面過得怎么樣……”54歲的董淑女邊哽咽地說著,邊站起來,對著上門回訪、進行醫(yī)學鑒定的南安市救助管理站、南安市康復院一行人及鎮(zhèn)村干部再三鞠躬,動情地說,“孩子能找回來,太感謝黨和政府了”。
董淑女的兒子阿祥今年36歲,因患有精神疾病,于2012年從南安石井鎮(zhèn)前坂村家中走失。今年6月30日,在各方努力下,阿祥回到了家。
董淑女講述尋找兒子的艱辛
“找不到孩子,父母過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不要再印了,快去報案吧,讓警方幫忙。”2012年初春的一天,石井鎮(zhèn)一家復印店的老板看著董淑女不停地復印尋人啟事,便上前勸阻。這時,董淑女才想起要報警求助。
也許是太過于傷心,董淑女記不清兒子走失的具體日子。但她卻清楚地記得,走失的那天,兒子穿著一件紅色夾克、一件秋衣。當時,兒子跟家人說到要門外走走,豈知這一走,便是9年。
“找不到孩子,父母過的每一天都是煎熬。”回憶往事,董淑女淚水再次奪眶而出,“平時走到哪,別人問我有幾個孩子,我總是不知道該怎么答,晚上回到家里才敢哭。”她說,遇到這種事,父母心里都是過不去的,兒子28歲出門,這么多年了,自己怎么可能安心睡覺。
9年來,董淑女獨自撐起家庭,不僅照料失去勞動能力的丈夫,還把一層的房子建成了兩層樓。她一直期盼著兒子能回來。
9年來,親戚朋友、全村村民、派出所都一直在幫忙尋找,哪里有消息,董淑女就趕到哪里,但卻一次次失望而歸。
“這次輾轉反側睡不著,是因為興奮與期待”
然而,正如走失時的晴天霹靂,兒子找到的消息,同樣讓董淑女有點不敢相信,愣了好一會,她才喜極而泣。
6月23日,南安市救助管理站接到晉江有關部門的消息,經(jīng)人像識別,有一個流浪漢疑似南安石井人。南安市救助管理站立即將相關信息發(fā)到石井鎮(zhèn)民政辦,并逐戶詢問比對。6月28日,經(jīng)過核實,此人正是董淑女的兒子阿祥。
早在2013年3月,晉江警方發(fā)現(xiàn)了裸身躺在路上數(shù)小時的阿祥。因找不到家人,民警將阿祥送入晉江療養(yǎng)院。一個月后,阿祥被送到平潭精神病防治院,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接受治療。
得知民政救助部門要走一些程序,才能把兒子送上門,董淑女把所有親朋好友都通知了個遍。“當晚我再次輾轉反側睡不著,而這一次,是因為興奮與期待。”董淑女說。
6月30日,南安市救助站和鎮(zhèn)村干部將阿祥送回了家。董淑女夫婦和阿祥90多歲的奶奶,抱著阿祥失聲痛哭。
南安市救助站站長李惠瓊介紹,目前民政救助部門正在開展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其中集中開展“大愛尋親 溫暖回家”救助尋親專項行動,救助機構開通使用救助管理信息系統(tǒng)人臉識別模塊,并與公安部門配合,采集DNA數(shù)據(jù)、進行人像識別核查甄別。正是這次行動,阿祥才找到了家人。
“居家康復有助于孩子更好恢復”
為了做好阿祥的跟蹤服務,7月10日,南安市救助管理站、南安市康復院、鎮(zhèn)民政辦上門回訪、義診。
回訪中,救助站和民政辦工作人員做了核查,擬為董淑女一家申請低保。康復院醫(yī)生送上了兩個月的藥量,并為阿祥做醫(yī)學鑒定,以便辦理殘疾證。當天,阿祥被鑒定為精神二級殘疾,并被納入國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療項目(簡稱“686”項目),獲得免費藥物治療。
“居家康復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復。”南安市康復院副院長梁錦海叮囑董淑女說,不要過于疼愛和保護,要讓阿祥做點事,才有助于各項功能的恢復。
如今董淑女家的小院里,花兒開得正艷,而阿祥當年與家人的合影,始終掛在客廳墻上。(記者 黃耿煌 陳靈 通訊員 陳宏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