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貧困,忍忍總會過去,精神的貧困,卻需要有人去引導。”這是陳經營一家三代對教育的堅持。
陳經營是南安龍泉中學一名退休教師,曾執掌教鞭超39年。他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從父親到子女,一家三代出了4位教師,三代教齡累計達119年。多年來,他們堅守在三尺講臺上,任職中小學,“教鞭”在這個家庭代代相傳……
受父親影響
扎根鄉村教育
“我父親從教34年,他一生熱愛教育事業,無怨無悔。”陳經營的父親陳新民,于1950年1月開始投入教育工作,早年在侖蒼學區園美小學執教。父親的言傳身教,時時激勵和鞭策著陳經營。
“我的教育初心,正源于我的父親。”今年70歲的陳經營說,小時候,他們也曾不理解父親。1960年恰逢糧食困難時期,父親那微薄的工資實難維系一家五口的生活。當時,親朋好友都勸父親放棄教師工作回家務農,但父親不為所動,只是利用節假日與母親一起開荒種木薯、地瓜,摘苦菜心、梔子花等野菜,勉強度日。對此,家人們都很不理解,母親也多有抱怨。父親只是溫和地笑了笑說:“物質的貧困,忍忍總會過去,精神的貧困,卻需要有人去引導。”
長大后,陳經營才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教育的意義、教師的使命。正是父親的言傳身教,才讓他在山區堅持教書十年。
魯迅說過:“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在陳經營心中,那一個個向陽成長的學生,就是朵朵美麗的花兒。為了讓山區的花朵們成長得更為茁壯,1974年2月,剛畢業的陳經營,便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主動請纓到當時偏遠的翔云中心小學任教,扎根鄉村教育。
“山區的生活是苦的,但我內心卻是火熱的。”由于山區氣候差、濕度大、霧氣重,加上山路崎嶇、交通不便,陳經營常踩著泥濘,在雨天護送學生回家或家訪,沒多久便得了風濕,時常疼痛難忍。盡管如此,他仍恪守初心,盡職盡責投入工作。
1978年小升初考試,陳經營任教班級的語文科平均成績居學區前列,一時引起轟動,教育局還組織周邊教師向他取經。他概不藏私,把教學理念與方法傾囊相授。
牢記使命
勇挑重擔參與學?;I辦
久而久之的歷練,讓陳經營的能力逐漸被看重。1983年,一紙調令,讓他成為南安市侖蒼中心小學副校長。
“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時代好青年要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擔任副校長后,陳經營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讓學校整體發展得更好、為師生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為此,他多次組織宣講會并走訪鄉賢,力陳教育的重要性。最終,在他的努力下,學校集資興建了一座教學樓、兩座教師宿舍樓,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陳經營也在1989年被評為南安縣優秀教師。
“這是全新的挑戰,但我不退縮。”陳經營不僅集資建校舍、改善辦學條件,還攻堅克難、參與籌辦新校。1992年7月,為響應政府興辦教育的號召,陳經營奉調參與籌辦南安市龍泉中學,負責學校的后勤工作。他積極協助校長爭取地方支持,籌集資金、建設校舍。
經過努力,龍泉中學的校園面積由原來的64畝擴展到148畝,校舍建筑面積也從新建校時的4228平方米擴建到34273平方米,并修建400米標準環形跑道,為學校后期順利地通過福建省三級、二級達標高中驗收打下堅實基礎。陳經營本人也在1998年獲評“南安市德育先進工作者”。
薪火相傳
“蠟燭”精神不滅
在這個教育大家庭的熏陶下,陳經營的女兒陳紫燕、兒子陳居盛也繼承父親“衣缽”,紛紛走上教壇。
1997年,陳紫燕剛畢業,到南安市溪美中心小學任教時,曾遇到一名十分調皮的學生小陳(化名)。當時,她剛走上教師崗位,想幫這名學生改正壞習慣,卻不知從何下手。
“那時,父親告訴我,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好的一面。就看我們怎么去抓住他的優點、鼓勵他。我們可以從他的優點入手,從正面引導,慢慢地,他就會轉變過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愛他,抓住他的閃光點。”與父親的一番交談后,陳紫燕受益匪淺。此后,她仔細觀察小陳的閃光點,對小陳多加表揚和鼓勵。最終,小陳轉變了學習態度,并如愿考上了心儀的學校。
“我們會走上教師的崗位,都是深受長輩的影響,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導著我們。”陳紫燕說,他們始終記得爺爺的一句話“對下一代的培養對整個國家、整個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從教后,她和弟弟回家與長輩交談時最多的話題都是如何更好地教書育人。
如今,陳經營雖然已光榮退休,但他的兒女依然堅守在教師崗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逢節假日相聚之時,他們一家人總能收到曾經的學生的各類節日祝福。這,或許是對他們一家三代人對教育堅守的回報吧?。ㄓ浾?王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