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起七夕節,大家都會立刻想到天上鵲橋牛郎會織女。在南安一帶,這天除了是中國的情人節,還是“七娘媽生”,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七娘媽亭”、糖粿、花粉等,祭拜被奉為幼童保護神的“七娘媽”,祈愿家中孩子平安順遂。
搓“裝眼淚”的糖粿
糖粿是七夕這天南安敬祀和食用的一種面食。傳說,相愛的牛郎和織女因為天河相隔而無法在一起,每年七月初七,喜鵲會搭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相見。相愛而不能朝夕相處,牛郎織女見面時相擁而泣,在糖粿中間摁一個洞就是為了盛裝他們的眼淚。
在武榮古街,今年60多歲的吳阿婆,每逢七夕來臨之際,街坊鄰居都會提前交代她多搓點糖粿。她介紹,糖粿是以糯米粉為食材,一般以白色為主。糖粿的做法也很簡單,糯米粉加涼水調成面團,搓成硬幣大小的丸子,搓好以后,用大拇指或食指往中間輕輕一摁,使其中間下凹即可。做好的糖粿,煮熟后粘上花生碎和白砂糖,一口而入,Q感十足。
“小時候,每次到七夕這天,我最喜歡和媽媽一起在家搓糖粿了,煮熟的糖粿用來祭祀,祭祀完就可以吃了。”正在買糖粿的市民王女士說。
燒“七娘媽亭”祈求佑護
連日來,記者在南安的街頭巷尾總能看到,不少店鋪都擺著紙糊的“七娘媽亭”、胭脂水粉、扎花等。
在“90后”傅女士看來,長大后才知道七夕這天是“情人節”,兒時,七夕是“七娘媽生”。每年的這一天,母親都是提早買來“七娘媽亭”,臨近中午,擺上供品,讓她和兄弟姐妹們拜拜,而后燒掉“七娘媽亭”。母親祭拜時,往往要念叨一些語言,祈求“七娘媽”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學業有成。
做“七娘媽生”的供品以瓜果為主,農村的七月是夏收季節之后,和城里不同,農村的供品以應時采收的瓜果為主,都是自產的,如新花生、新芋頭,還有龍眼、荔枝等,湊足七種,還要七種花卉、七小碟胭脂水粉(化妝品)、七色菜碗(七種“干味”:如香菇、木耳、金針菜、冬粉絲等,都是素菜的干品)、酒盞七個、茶杯七個、筷子七雙、“七娘媽亭”一座。
每年在七月初七擺上這么一桌貢品,是家家戶戶對孩子成長最好的祈愿和祝福。南安民俗文史專家廖榕光說,桌上的貢品擺放也是有講究的。從去年七月初七到今天,如果有孩子出生,父母則把這個孩子視為“七娘媽”的“契子”,必需置“雞酒油飯”和糖粿(用糯米磨漿做成的甜味湯丸)敬祀,在廳口點“七娘神燈”,拈香禱告“七娘媽”納自己的孩子為“契子”,保佑其健康長大。至孩子16歲時的“七娘媽生”那天再隆重叩謝,宣告“洗契”(即解除母子契約關系)。(記者 王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