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空鏡。影片里有不少一家子出海航行的描述(盡管家庭成員在不斷變化),也多次重復 Lee 開車和公路的場景。與通常的"放空"不同,(用個不恰當?shù)男稳荩@里的空鏡頭倒顯得十分"入世",不僅沒有絲毫放松,而是主人公本就沉重的生活的進一步延伸。(你想逃?逃是逃不掉的)觀眾在敘事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情緒并未飄散蒸發(fā),反倒是進一步沉淀了。生命的輕與重,在這些鏡頭里被詮釋得很有余味。
上面說的這些有多少是導演真正的心思不得而知,但這部電影里的"有意為之"還是不少的。比如上下文的"對仗"。Patrick 樂團里的鼓手敲錯了兩次,Lee 和 Patrick 一起在船上釣魚,也前后出現(xiàn)了兩次,Lee 在酒館里和陌生人揮拳相向,不多不少也是兩次。除了在劇情安排上的別有用心之外,這種前后呼應(yīng)帶來的輪回與宿命感自是不言而喻。
電影一看完我就 Google 了 Manchester-by-the-Sea 和它旁邊的比弗利(Beverly),果然,曼徹斯特只有墓地,要找辦喪事的機構(gòu)只能去鄰近的 Beverly。我在地圖上確認了這個曼徹斯特確實臨海,也確實在海岸線不遠處有座小島叫 Misery Island。
像這世上來過走過的人們一樣,小島也有個簡單的生平:
十七世紀,一個名叫羅伯特 · 莫頓的船長曾被困于此三天,處境異常艱難,因而命其名曰 Misery Island。二十世紀伊始,有商人想把這里打造成一個度假勝地,結(jié)果游人寥寥,開張不到一年便告吹。此后島上只剩下二十余座避暑小屋。1926 年,一場大火把島上的所有人跡付之一炬。自那以后,Misery Island 不再有人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