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觀眾覺得失望,覺得沒有像《阿凡達》一樣的炫目特效輔就的技術跨世代升級,實際上,李安通過反戲劇、反特效、反美化(調色基本只壓了高光和矯正了下色差,化妝基本沒有,特寫鏡頭給得特別多),藝術野心并不比卡梅隆小,或說更大,他并不會為技術妥協,而這個新技術剛好為類體育轉播、秀場、戰場擬真結合的劇情提供了基礎,這就是他用120幀加3D目的,就是纖毫畢現,給你看生活就是如此。
當然,新技術如果沒有大量使用于娛樂電影,而靠李安一人之力去推廣,拍的又是這種劇情嚴肅電影,前景堪憂。更何況,電影在技術上為保證安全,導致以前大量使用變焦鏡頭,運鏡飄逸的約翰·托爾(攝影師)老老實實用著軌道,給著固定鏡頭,根本不敢以手執給予現場感。李安用高幀率來彌補運鏡上缺失的臨場感,證明高幀率對于搖晃或運動的機身,帶給觀眾的眩暈癥更為強烈,從片中寥寥可數的幾個搖晃鏡頭就可以看到這一大弊病。另外,蘑菇軍士葬禮開始,廣角鏡頭帶來的畸變也很嚴重,儀仗隊從后仰變成前傾,說不出的奇怪。
演 員
重用新人方便實驗新技術
李安在演員指導上從未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