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具有決定意義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為背景的新片《敦刻爾克》7月在歐美地區(qū)上映以來一路高奏凱歌,贊譽無數(shù)。9月1日,影片登陸內(nèi)地,中國觀眾可以去電影院看諾蘭老師開的這堂電影課了。
歷史課:還原真實的敦刻爾克
身為一名英國空軍的后代,從小聽著敦刻爾克故事長大,“敦刻爾克”這個地名、這場戰(zhàn)斗已經(jīng)成為從未經(jīng)歷過二戰(zhàn)的諾蘭的個人記憶:“敦刻爾克是我從小一直就聽的故事,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在英國有一個詞叫敦刻爾克精神,這是文化的一部分。”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也絕非一時興起。早在拍攝處女作《跟蹤》時,諾蘭便曾和妻子艾瑪·托馬斯乘坐小船橫渡海峽,來到敦刻爾克,被當時的戰(zhàn)場遺址所震撼,萌生了想要拍敦刻爾克故事的強烈愿望。當然,對于這樣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遠不是靠情懷和愿望便能再現(xiàn)的,在拍攝前,諾蘭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聘請編寫過《敦刻爾克:被遺忘的聲音》一書的歷史學家約書亞·列文擔任歷史顧問;閱讀來自親歷者的一手材料;拜訪參與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老兵,聽他們講述當年戰(zhàn)場上的真實故事。雖然《敦刻爾克》并非紀實性作品,但是卻能最大程度還原一個1940年的敦刻爾克。
哲學課:英雄還是反英雄
作為一部戰(zhàn)爭片,戰(zhàn)爭場面和英雄人物幾乎是所有導演最著力刻畫的部分,但顯然諾蘭不是普通的導演,在《敦刻爾克》中,他表達的并不是宏大的戰(zhàn)爭、偉大的英雄,而只是普通人。諾蘭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拍攝戰(zhàn)爭場面的電影已經(jīng)太多,所以他并不想再去拍攝戰(zhàn)爭場面,他想拍的是個人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生存欲望。他認為人都是有缺點的,但是很多人在一起卻可以做出偉大的事情。在電影中,諾蘭也一直在刻意抽離戲劇性,沒有血肉紛飛的戰(zhàn)爭場面,甚至連作為敵對方的德軍都沒有出鏡。在人物刻畫上更是采用極簡主義手法,對白少之又少,很少去講述角色背后的故事,而只是盡力表現(xiàn)無名小卒們?nèi)绾翁映錾臁?/p>
有影評人將《敦刻爾克》稱為一部“反英雄”電影,而諾蘭則回應說,他并沒有特別設計人物的類型,就《敦刻爾克》來說,戰(zhàn)爭原本就是突如其來,一切都是無法預料的,所以身在其中的人遵循是人類最本能的特質(zhì),是要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回家。這不僅僅是屬于英國人民的故事,那種家園就在眼前卻可能再也回不去的錐心之痛也是其它文化當中的人民可以感同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