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分析商業電影文化的時候,人們往往意識不到,或者意識到了卻沒有仔細琢磨,比起這些明星消費和衍生品文化來說,其真正的文化影響力是對觀眾思想的影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潛移默化。
相比于美式商業電影的主動自覺、整齊劃一,當前的中國電影顯然還是搖搖晃晃,很有點搞不清方向的樣子,好多導演編劇們還在商業電影中糾結其“藝術理想”的喪失,卻沒有意識到,作為電影市場主流的商業電影,在支撐起市場運行的經濟主血脈的同時,還有支撐社會主流文化的天然義務。
在商業操作中,僅僅有意識,有概念還不行,需要落實到具體的操作方法上。《星球大戰》在完成它的文化傳遞方面,至少是有這樣幾個清晰的步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價值體系。
美式的主流價值觀和宗教精神,這一點上,很多美國大片都有,他們與西方社會的總體宣傳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對比他們的堅定,這幾年一些國產片的三觀是很可以討論一下的。
二、技術突破。
《星球大戰》最吸引科幻影迷的,就是它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太空景象,尤其是其中的戰斗部分,既有大場景的壯麗,又有細節的精準逼真,這種純視覺效果的創新,是幾乎所有的美式科幻大片成功的不二法寶。遠一點的,如與星戰系列并駕齊驅的《星際迷航》,近一點的,有《阿凡達》和《變形金剛》等。這種創新是由電影拍攝制作技術的發展而推動的。而對于純技術層面的東西,似乎中國電影界還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似乎技術只是手段,而投入金錢就會有技術,所以我們現在越來越多地看到在國產片的制作名單里,出現國外公司和人員的名字。其實,在美式電影文化尤其是科幻電影中,技術或者高端一點稱之為科技,就是其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萍紝嵙κ敲绹烈暼盒鄣幕A,所以科技氛圍是美國主流文化努力塑造的目標之一。雖然近年來更流行的是玄幻,雖然美國的科幻電影大多數也不過是軟科幻甚至是偽科學,可是其總體上對觀眾的科學思維和科學興趣的灌輸和引導,還是比我們要強很多。這同時就體現在電影界對技術進步的追求上面。電影之所以被稱為工業,就是因為它是用工業化的方式生產出來的,而不像傳統藝術,一個人搞搞就完成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出現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大制作,這與我國的總體科技實力其實是不相稱的。以前在討論相關問題的時候,電影界主要的理由往往是沒錢,可是在同樣的環境下,我們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用美國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成本,已經創造出了很多東西。對比下來,只能說,電影人的思維還是太狹窄了,或者說,很多人更愿意去做那些看起來風光的東西,而少有人能像盧卡斯、卡梅隆一樣,認認真真地去搞技術,難道在電影領域里,科技就不是第一生產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