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婆婆當作自己的親娘孝敬,咬緊牙關以柔肩挑起養家糊口的重擔,這一挑就是37年,但她無怨無悔。”3月27日,永定區湖雷鎮老干站站長熊賢春對象基村的農婦沈七娘評價說。
沈七娘的婆婆曾桂蘭108歲,身體非常硬朗結實,這與沈七娘長期無微不至的伺候密切相關。
2017年5月,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腿腳受傷,無法行走,只能臥床養病。沈七娘一邊承擔著繁重的農活,一邊照顧婆婆的飲食起居。每日,她從田里汗流浹背地回來后,不顧疲勞,趕緊煮飯煮菜,按照婆婆喜歡的口味專門做一道菜,端到婆婆床前,一口口喂著,并用毛巾小心翼翼地擦掉滴灑的湯汁。
伺候婆婆吃完后,她打來一桶熱水,提到婆婆房間,幫她擦身、洗腳。夜晚,她經常進入婆婆的房間,檢查被子是否蓋好以防著涼。同時,她把便桶放到婆婆床邊,只要婆婆一聲喊,她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吃力地把婆婆抱起來排大小便。隨后,立刻把便桶沖刷干凈,防止臭味彌漫臥室。在她精心照料下,婆婆的腿腳傷很快康復了。
為了照顧婆婆,沈七娘二十多年來,從來沒離開過家一個晚上,如中午有事出門,也必須先把婆婆的飯菜備好。不論外面有多大的事,她覺得都不如照顧家庭、伺候婆婆重要,她千百次地拒絕了親朋好友挽留吃晚飯的熱情,必須在晚飯之前趕回家,生怕老人有閃失。
2003年3月的一天,由于連續下雨路滑,婆婆摔倒,頭部被鋼筋插入,情況萬分危急!孩子們都在外上學,家里只剩婆媳兩人,雪上加霜的是,當時正在下傾盆大雨,叫不到人,開不了車。她毅然背起婆婆,冒著大雨,氣喘吁吁急行3公里,來到村里的衛生室,在進行簡單包扎后又立刻轉到鎮衛生院。由于情況緊急,她根本來不及更換衣服,濕漉漉的衣服貼在身上長達四五個小時。第二天,她頭疼鼻塞,感到天旋地轉,重感冒找上門了。但她并未以此為由躺下休息,仍然咬緊牙關,強拖病體,鞍前馬后地在醫院伺候婆婆……
沈七娘多次建議婆婆把臥室搬到一樓,這樣出入更安全方便,但婆婆執意要住二樓。2014年的一天深夜,婆婆起來上廁所走錯方向,從二樓樓梯直接摔滾到一樓,頭部縫了十二針,腰部也受創。醫生對她搖頭說,傷勢這么重,年紀這么高,很難渡過此關。但沈七娘每日像照顧嬰兒一般伺候著婆婆,她說:“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盡百分之百努力。
在沈七娘的精心服侍下,奇跡出現了:臥床治療五個月后,婆婆康復了。鄰里們對沈七娘無不嘖嘖稱贊。事后,她仍尊重婆婆的習慣,沒有強迫老人搬到一樓。近兩年,由于婆婆腿腳越來越不靈便,為防止安全事故發生,她改進了服侍方法:一日三餐全部端到婆婆臥室,刷牙洗臉也全部在臥室解決。
據悉,沈七娘今年57歲,她嫁入婆家第二年兄弟四人分家,婆婆分到他們家。沈七娘的丈夫1995年因車禍去世,留下2個年幼的兒子和一個八十多歲的婆婆。養家糊口的重擔便全部壓在她那個柔弱的肩膀上,那年她才34歲。很多人勸她改嫁,說“良禽擇木而棲”,留在這個家里等待她的將是漫長的黃連水泡苦瓜的日子。但沈七娘堅定地說:“我不能辜負丈夫生前對我的疼愛,臨難縮頭是一種不道義的做法。”
丈夫去世后,婆婆的其他兒子、兒媳召集大家開了一次家庭會議,考慮到沈七娘的負擔太重,叔伯們建議將老母親輪流撫養。然而,沈七娘考慮得細致,她認為輪流撫養可能會傷害婆婆的感情,讓她認為子女們把她當成包袱丟來丟去,婆婆跟她一起生活了那么久,習慣了她的照料,她對叔伯們說:“我寧愿自己辛苦一點,也要擔負起贍養婆婆的責任。”(通訊員鄭素梅 吳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