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樓航拍圖 賴好攝
龍巖新羅區雁石鎮蘇邦村,坐落著一座始建于清順治七年間的方形護樓河土樓——東洋樓。該樓前后歷經三代人艱苦修建而成,布局特殊。又因其由內外兩重方土樓組成,似漁網形,俗名“網形樓”。
這座迄今為止有著3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洋樓,古色古香、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被稱為古建筑史上罕見的方形特色護樓河土樓。2013年,東洋樓被評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我省唯一一座有護樓河的土樓。
歷史悠久,風格獨特
東洋樓東面緊靠山巒起伏的龍頭山脈,西鄰雁石溪支流硿溪,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也是陳姓祖祠所在地,又被稱為蘇邦東洋大宗祖樓。因其布局特殊且有護樓河等因素,近年來東洋樓吸引了不少專家學者前來考察。
不同于圓形客家土樓,東洋樓外觀呈方形,分內外兩圈,呈“回”字形狀,內圈為三層主樓,外圈為兩層外樓,四周環以三至四米寬、水深1.5米至2.5米不等的護樓河。護樓河常年引洪溪之水,河里養殖魚蝦等。外樓兩層樓四個轉角處,有三個角建有防護角樓。“東洋樓主樓東樓當心間為陳姓的祖堂,祖堂和天井都是祭祖等重要活動的場所,外樓兩層樓為居住用房。”東洋樓文物保護維修協會會長陳水木介紹說,整個天井是族人們祭祖、舉辦宴席的重要場地,可以同時容納60多桌。
3月30日,記者實地踏訪時了解到,整座建筑的墻體部分也極富特色:東洋樓最底下的墻基部分是由五六十厘米大小的大河卵石墊底,石縫中填以小石塊,使其相互擠緊牢固。內外皮的卵石大頭朝外,小塊石頭墊穩,這樣不但使得墻基穩固,還由于石頭的大頭朝外,避免了敵人從墻外撬開。
據陳水木介紹,東洋樓主樓的東樓當心間每層均設有廳堂,一層是祭拜“福德”土地公之所,二層是奉祀五世祖竹泉公一派歷代祖宗靈位,三層是開基宗友公靈位的祖堂。西樓當心間均為樓梯間。一層設有開放式房間20間。外樓四個轉角中,有三個凸出的防護角樓,角樓二層設有槍眼,這在當時便于觀察周圍情形,并能夠防御外敵的入侵。
此外,東洋樓樓內還完整保存著清康熙年間延平府副將、福寧總兵陳士愷的戰刀,這把刀長1.75米、重4.25公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時至今日,東洋樓仍存在多處之謎,尚未有人能解開。“主樓天井的卵石看起來很無序、不整齊、高低不平,但是我們在這上面擺放桌子,都能放平,不會晃動。甚至,我們在這個天井里面做民俗上刀梯活動時,梯子放在卵石上面,人往梯子上爬也是穩穩當當的。”陳水木告訴記者。
“我們這里的內樓里面只有一個出水口,但是無論雨下得再大,這里都不會淹水。另外,外樓的河池有深有淺,有寬有窄,很奇妙。”陳水木說。
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很多專家前來東洋樓考察過,但是都未能解開其中之謎。
蘇邦民俗之臉上蓋吉祥印(資料圖片)
歷經風霜,修舊如舊
這座極富美感的東洋樓,堅實牢固,防風防水防震性能好。同時,由于地處雁石、萬安、白沙三個鄉鎮交通要沖,自1652年以來的三百多年間,時常遭受到當地山賊、盜匪和潰兵的襲擊,但是東洋樓從來沒有被外界攻破,這也得力于其堅固的大門和外墻,以及寬廣的護樓河和功能突出的角樓。
據當地居民口耳相傳,1930年6、7月間,正是夏收季節,龍巖東方片反動團匪劉烈波率100多人到蘇邦村騷擾,村赤衛隊30多人僅憑10多支步槍和鳥銃依東洋樓拼死抵抗。相持階段,團匪搬來稻草、木材燒外樓大門,被門頂內側上方水箱儲存的水澆滅。惱羞成怒的團匪準備用手雷和火藥轟開大門,又被角樓射出的槍彈所阻。經兩天激戰,團匪付出死3人,傷十多人的代價后,才悻悻離去。村赤衛隊僅輕傷數人,保住了退到樓內的數百名村民和新收的兩萬多斤稻谷。現在東洋樓外大門仍保留局部火燒的痕跡,邊墻上還留有彈孔,這也成為了當年土樓保衛戰的歷史見證。
建筑里留下的種種痕跡,是東洋樓歷史的見證。之后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后人們因為各種原因又對東洋樓進行了改建。“在修繕恢復原貌前,東洋樓主樓一層局部還被改建為生產隊的豬圈。”陳水木說。
2001年,東洋樓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后,開始漸漸得到較好的保護。當時,相關部門對東洋樓的建筑、設施和周邊環境都進行了保護。
為了讓東洋樓更好地被保護起來,保持原有的風貌。2014年,多方又一起對東洋樓進行了整體性勘測,對當時東洋樓天井雜草叢生,雜物堆積,樓體內部分地方殘損,主樓樓梯木板局部糟朽等問題進行了解決和修繕。
近幾年來,在陳氏宗親和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對東洋樓局部搶救性的修繕從未間斷。2015年4月,東洋樓又進行了整體性的修繕工程。“土木結構的土樓,時間久了難免出現漏雨等情況,很多地方的墻體和木板都需要修補。雖然耗時費力,但我們一直堅持貫徹修舊如舊的修繕方案,盡力保留原有的建筑特色。”陳水木說。
蘇邦民俗活動上刀梯表演。(資料圖片)
以樓為媒,文化迎客
元宵燈會是蘇邦村傳統民俗活動,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據蘇邦陳氏族譜記載,蘇邦陳氏族人始祖于明正統至景泰年間(1426—1456)到蘇邦安家落戶,因人丁欠旺而一度遷出。其四世祖陳幽國公于明隆慶末萬歷初(1567—1575)舉家回遷蘇邦東皋創業,為祈求人壽年豐、人丁興旺、家業昌隆而發起上元(元宵)祈福活動,后人秉承祖訓,從而相沿成俗。
蘇邦村元宵燈會由多個活動項目組成,主要有法壇祭儀、繞境游燈、上刀梯舞獅、傀儡戲等。這些已經成為了東洋樓年年不變的活動項目。
法壇祭儀是全族人最關心也是最神圣的事,具有濃厚的道家文化色彩。大年從正月初十起,為時五天五夜,小年從正月十二起,為時三天三夜,請來道教師公班主持法事,設師臺打醮,全村人按風俗頂禮膜拜,共同祭神祈福消災。這期間村里決不允許酗酒打架斗毆,偷盜賭博等行為,人人自覺遵守村約,社會風氣極好。繞境游燈是另一重要節目,“燈”與“丁”諧音,“游燈”即“游丁”。
近年來,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同時,東洋樓逐漸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2016年12月,蘇邦東洋樓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祀文化節跟往年不同,當時邀請了海峽兩岸的陳氏宗親約100多人參加。文化節舉辦了祭祀、采茶燈、舞獅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讓外面的陳氏宗親深入了解東洋樓。
“在這里看到方形的東洋樓,四周還有護樓河,心情非常激動,我感受到祖先偉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臺灣來參加東洋樓冬至祭祀文化節活動的臺灣世界陳氏宗親總會名譽理事長陳盛根說,“臺灣與福建鄉親血濃于水,臺灣的文化與福建有很多共同之處,我們300萬臺灣陳氏宗親期待與福建宗親進一步的交流。”
2017年6月,第九屆海峽論壇·海峽百姓論壇·陳氏宗親大會在東洋樓舉行。當時,吸引了來自閩臺兩地及湖北、江西等省陳氏宗親共500多人參加。“著名的書法家陳大絡先生是我們陳氏宗親,海峽論壇期間他在東洋樓里住了20天,創作了40多幅作品贈予東洋樓。海峽百姓論壇當天,也有很多書法家在這里創作。”陳水木介紹說,通過文化搭臺,促進了大家的交流,讓外界更好地了解東洋樓的歷史和文化。
記者手記
守護歷史遺產 打造美麗家園
每個歷史時期,每個區域都有獨具特色的建筑,這些具有鮮明特色的建筑文化遺產,是歷史留存下來的積淀,彌足珍貴。閩西土樓、閩中土堡等一批建筑物反映了當時歷史社會的文化、風俗、營造技術、建筑水平、工藝技巧,生動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審美價值,對于當今建筑也是極為重要的參考。與其他土樓建筑不同,東洋樓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福建土樓群里一顆閃亮的明珠。
土堡還是宗族、家族、鄉親共同生產、生活和傳承文化的理想場所,民間祭祀祭祖、節慶等民俗活動等多聚集于此。但受制于時間、建筑材料、自然氣候等多方面的影響,如何保護好、修繕好這些歷史留存下來的建筑,以一種更為科學的方式將建筑文化傳承下去,是當代人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慶幸的是,對于古建筑科學合理地保護與開發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和社會民間力量的共識,并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機制。尤其是應抓住鄉村振興這一重大戰略機遇,保護性開發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留其原始味道的同時,科學規劃、合理謀劃,打造環境優美、具有田園氣息的美麗鄉村。(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妤 通訊員 溫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