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吐綠,枝頭藏春。昨日,記者來到新羅區巖山鎮山前村百畝桃林,連綿起伏的小山丘上長滿一株株桃樹,朵朵桃花含苞待放,村民張超業正抓住天氣轉暖的有利時機給桃樹施肥、剪枝。“再過10來天,我的桃樹便會全部開花,每天都將有不少的市民前來觀賞。”張超業向記者介紹。
張超業是巖山鎮山前村人,2007年從廈門大學廣告專業畢業,現在是山前特色農業專業合作社社長。
“以前看到村里大片農田拋荒,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感覺怪可惜的。”張超業說,后來看到不少地方掀起生態種植熱,我決定返鄉承包土地搞種植,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的山水資源,開發高山生態農業發展旅游休閑業。2007年大學剛畢業,我便以每畝年租金200元,流轉了村里100畝的山坡地和耕地,走生態種植、休閑觀光之路。
2009年,張超業投入100萬元,聯合十幾名村民創辦巖山山前特色農業專業合作社。社員以土地、資金、技術等形式入股,形成“合作社+家庭農場協會+公司+農戶”一體化產業鏈經營模式,帶動農戶種植水蜜桃、芙蓉李、葡萄等,取得一定經濟效益。張超業對記者說:“僅水蜜桃一項,每年就可以為每位社員增收近10萬元。除帶動社員致富,合作社還輻射周邊近10個村,收購其他農戶的農產品進行深加工,銷往廣東、上海等地。”
2013年,張超業與龍巖學院合作,通過微信、電商網絡等平臺,并自主設計包裝盒,將種植的無公害綠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多虧了張超業的幫助引領,我們現在生活更有盼頭了。”說起全村的致富帶頭人,芙蓉李種植大戶陳月東感激地說。
“希望幫助大家一起致富,回饋家鄉。”張超業說。去年,他聘請村里6名貧困戶到桃林搞種植,發給他們每人每月1200元的工資,幫助他們早日脫貧。
“現在合作社正全力打造‘十八香’品牌,進一步擴大規模和提高產品質量,輻射周邊更多的鎮村,爭取讓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談到幫助他人,張超業這樣對記者說:“一枝獨放不是春,助力脫貧春滿園,希望大家都能走上小康路,這是我真誠的心愿。”(記者 施薇 通訊員 丘棟輝 謝廣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