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們教育感化了我的子女,給我營造了一個幸福和諧的晚年生活。謝謝你們!”前不久,南城街道蓮東社區80歲的王大媽,因贍養問題與家人鬧矛盾。新羅區社區“法律診所”掛鉤律師獲悉后,主動“出診”,對王大媽子女進行法律教育,促使其子女履行了法定贍養義務,事后王大媽很是感動。
為推進司法行政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法律服務需求,2016年6月20日,新羅區在全區337個村(居)逐一對應建設村(居)“法律顧問”,為百姓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
村(居)法律顧問創立以來,該區共舉辦各類法律知識講座126次,集中開展法治宣傳、法律咨詢活動75余場次,接待群眾法律咨詢657人,解決居民法律求助問題116個,化解矛盾糾紛百余起。
“接診”掌握社情民意創和諧。該區每月5日、15日、25日(節假日順延),由派駐村(居)執業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社區民警、派出法庭干警定期輪流“接診”,現場為村(居)民解答法律咨詢,主要以“五小”內容為主,即“接診”小糾紛、小求助、小申訴、小案件、小信訪件。據統計,村(居)“法律顧問”掛牌接診以來,共坐堂接診100余件,接待群眾650余人次,有效促進了轄區和諧穩定。
“出診”幫助弱勢群體暖人心。針對村(居)內老年人、殘疾人,以及行動不便的居民,無法親自到法律“診所”求助的實際情況,新羅區村(居)“法律顧問”采取主動“出診”方式。截至目前,村(居)“法律顧問”共“出診”提供上門服務30余次,解決各類糾紛20余件,受到眾多居民的廣泛認可和歡迎。
“會診”解決疑難重癥促穩定。對“接診”、“出診”反饋的“疑難重癥”及重點難點需要法律調處的工作,“診所”將及時組織法律專家“會診”,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氨廠集資房在區委區政府雙新路道路工程建設項目中被列入拆遷范圍,由于該企業改制,涉遷下崗職工要求補償標準高等因素都給拆遷工作帶來很大的阻力,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區委區政府重點工程建設進度。為此,辦事處領導多次咨詢新羅土地分局、區征收中心、城北指揮部辦公室等部門,并邀請區法律援助中心律師及北城街道村(居)法律顧問、法律服務聯絡員,深入征地拆遷一線,耐心解答房屋征收補償安置等居民較為關心的問題,使拆遷戶最大限度享受到拆遷政策補償,確保拆遷工作的依法有序進行。實踐證明,村(居)“法律顧問”的建成,搭建了一條為百姓辦實事、為基層解難題的橋梁。
與此同時,該區突出“法律服務便民建設”和“司法為民建設”兩個著力點,推進法律援助向全區延伸。
“一熱線”解疑釋惑。該區設立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抽調專業法律服務人員在崗服務,能當場解答的,當場解答,需提供服務的,即時分流到各法律服務機構,對不屬于法律服務范圍的,做好解釋工作,并告知處理辦法,做到了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加強與12338婦女維權熱線、12333勞動保障服務熱線的合作,搭建起互聯互通的立體化信息網絡。同時,依托熱線開設了網站、微信等法律服務微平臺,變“線對線”解答為“鍵對鍵”服務,使群眾享受到“指尖上”的法律服務。如中城街道北門社區開通“2811811”法律服務熱線,創建法律服務微信平臺,幫助社區居民維護合法權益。
“一中心”真情援助。法律援助中心進駐公共法律服務大廳,對接收的案件當日審查、當日受理、當日審批、當日指派到具體承辦機構,使群眾享受到了“進一門、一門清”的“超市型”服務。同時,依托該中心,健全全區法律援助聯絡站點,在武裝部、武警、法院等部門和計生協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以及337個村居設立了法律援助聯絡站點,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立體交叉、全面覆蓋的法律援助網絡。去年,法律援助中心共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477件,有效地維護了受援人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