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林改第一縣、全國文明城市(縣級)武平縣,當下流行一種認養樹木的新風尚。
昨日,記者走進武平“平橋翠柳”城市森林公園,只見一棵棵香樟、紅榕、八月桂、白玉蘭正搖曳身姿,笑迎客來。仔細看,不少樹木的樹干上都掛了一張卡片,上面還寫著人名。公園管理員告訴記者,“這些樹都被認養了,牌子上寫的是認養者的名字。”
“還綠化于社會,讓更多群眾參與園林綠化,共享美麗武平。”這一場由武平縣慈善總會、縣住房和城市規劃建設局發起的“平橋翠柳”愛心認捐活動還在火熱進行中,全縣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目前,已有兩百多株樹木找到了新“主人”。
家住縣城的劉雪梅女士選了3棵香樟樹,分別以家庭成員和自家經營酒店的名義認養。每到空閑時,她都喜歡帶上老人和孩子前往“平橋翠柳”公園散步,看看香樟樹長得怎么樣了。劉女士說:“保護自然應該從每個人做起、從小做起。認養樹木能從小培養孩子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的意識。”
在武平縣第二附小的教職工和學生當中,也掀起了一股認養樹木的熱潮。師生們已募集到2萬多元,用于認養樹木。“我們組織教職工和學生去參觀了美麗的森林公園,并通過多種形式宣傳了認捐活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該校校長鐘天文說,學校也積極號召學生和家長,一同愛護城市,愛護花草樹木,讓武平這座文明城市越來越美麗。
文明、愛心、新風尚并不止于認養樹木。記者采訪獲悉,“平橋翠柳”愛心認捐活動自今年11月9日啟動以來,得到了武平各界人士和市民的熱烈響應。截至目前,除200多株樹木外,各界愛心人士還認捐了橋梁8座、亭廊6座,認捐認養資金近400萬元。
“這并不是我們第一次跟慈善總會合作在城市公園建設中讓群眾參與認捐、共建共享。”武平縣住建局負責人表示,在2016年建設兒童樂園時,就開展了樹木愛心認養活動,當時募集到善款30多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縣里開展樹木、綠地等認養認捐活動,主要是讓群眾參與到城市建設中,共同打造美麗武平,共建美好家園。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認養身邊樹、種下愛心綠,當愛綠護綠的意識深深根植于人們心中,當一棵棵愛心澆灌的樹木不斷匯聚,城市也就有了一片片森林……(記者 石芳 王尚華 通訊員 謝進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