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他們是兒女們可以依靠的巍巍大山,可以避風的溫暖港灣。如今兒女們長大離家,他們腰彎了,背駝了,卻依然用蒼老的身軀,頑強地為孩子們支撐著“家”的概念,支撐著兒孫們的希望。
新年伊始,筆者先后10余次深入農村,用筆記錄下了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冬日的暖陽穿過乳白色的薄霧,輕輕灑在山川田野;淡淡的泥土芳香和著熏臘肉的味道在潤濕的空氣中流淌,年的味道又開始在山村的房前屋后彌漫……
去年12月25日,上杭縣茶地鎮大燮村,正在田間種菜的70多歲的吳福旺告訴筆者,兒子兒媳在廈門打工,大孫子隨父母在廈門上學,還有一個小孫子年幼在家,由他們老兩口照顧。“現在的農村,像我這年齡的都還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了,年輕一點的都出去打工了。”說到這里,他站起身來,看得出也有幾分的無奈,他說他不會寫字,但孩子愛吃什么,全部清晰列在他的腦海里。
在家里瓶瓶罐罐里,還藏著他舍不得吃、一個一個積攢下來的土雞蛋,過完年給孩子們一人帶一點,他孫子愛吃。年關將近,當筆者問他對子女有什么期望時,他的眼里閃動著期望:“希望他們在外面平平安安,多掙點錢,有了積蓄后,能早點回來跟我們團聚。”種莊稼、做家務、照顧留守在家的孫子,是目前農村留守老人共同的生活寫照。在外打工的子女一個問候電話,常常能讓他們興奮好幾天。
“我現在身體還不錯,能做的總想多做點,盡量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吳福旺說出了留守老人的共同心聲。農村的留守老人最盼的就是每年收成好,全家人身體好,年底能與兒女們團聚,平常能有孩子們的問候。
1月2日,在上杭縣廬豐鄉橫崗村的一座房屋旁邊,93歲的高娥子老人坐在大門前,靜靜地望著那條通往遠方而熟悉的小路,盼著在廈門打工的兒子回家,也盼著在三明打工的孫子回家。年關將近,對于高娥子老人來說,卻是期盼的開始。
“不知道今年什么時候回來,真希望能早點回來過年。”一說到兒孫的事,高娥子老人露出了渴望的神情,老人已記不清今年有多少次在這里等待那個熟悉的身影了。為了生活好一點,兒孫都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她老人家一人孤獨地生活著,每天三餐還得自己弄來吃。所以,她訴筆者:“每年春節,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在外打工的男女老少都回來了,也是自己最高興愉快的日子,全村人也都充滿了歡樂。但春節過后,村里又恢復了平靜和寂寞。我們隊上目前在家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
在上杭縣的廬豐、藍溪、泮境……筆者走進一個個空巢老人的家中,用心感受老人們的堅守和極易滿足的幸福。如今,又到了年關歲末,他鄉的你,能否停下忙碌的腳步,找點空閑、找點時間,早點回到家中,看望父母……采訪結束時,一陣熟悉的歌聲隨風飄來,震撼著筆者的心靈,愿這歌聲同樣震撼著他鄉的你:“你靜靜地離去,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多想伴著你,告訴你我心里多么的愛你……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溫暖寂寞的懷里,告訴你我其實一直都懂你;多想告訴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通訊員 周繼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