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勞動陽光 賦能快樂成長
——龍巖市勞動教育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綜述
近日,在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170平方米的“和樂廚房”,幾十名學生正和他們的家長一道開展“食育”勞動實踐活動。有的包餃子,有的做湯圓,有的擺拼盤......小半天的功夫,豐盛的美食就上桌了,大家圍坐在一起,品享自己動手烹制的美食,開心極了。
漳平市城南幼兒園巧手工程隊從小愛勞動
“‘和樂廚房’是我們打造體驗式勞動教育的一個場所,2019年被評為福建省百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特色項目,深受學生和家長喜歡。”校長林曉鴻說。
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市把全面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綠色生態、客家文化等資源優勢,在實踐育人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勞動教育在閩西這塊紅土地上“落地生根”,并日益“根深葉茂”。
政策引領 著力構建“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
我市勞動教育工作依托“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發揮閩西原中央蘇區老區紅土地精神和閩西客家人素有精耕細作、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等資源優勢,得到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加快推進各項政策落實落地,推動我市建立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目標內容體系、組織實施體系和支持保障體系。
我市以政策為引領,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統籌近20個部門,著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育人體系。以學校為主導,開發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制定學校勞動清單,開展“一校一特色”實踐活動,全市學校基本開辟校內外勞動實踐場所。以家庭為基礎,制定中小學生家庭勞動清單,充分利用“龍巖市家長學校”暨家校協同育人平臺,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以社會為支持,制定《龍巖市勞動教育基地評建標準(試行)》,評建市級及以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9個,通過“基地+學校”,滿足學校多樣化的勞動實踐需求。
聚焦課程 做好勞動教育頂層設計
科學的課程體系是提升勞動教育育人成效的基石。我市全面實施國家課程,做好勞動教育頂層設計。根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打破學科壁壘,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開足開齊課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職業院校勞動專題教育課不少于16學時,普通高校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
——開發校本課程。結合學校自身資源特點,將學科內容和勞動教育緊密結合,打造出各有側重又聯系緊密、銜接互動的勞動教育課程群。目前,全市已形成近200門勞動教育優秀校本課程和100堂勞動教育微課程。
——以教科研為引領。匯編勞動教育優秀教學設計、典型案例等成果,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跨界融合”的區域路徑探索》《學校勞動教育的實現路徑和評價機制研究》等近20個省、市級勞動教育課題研究。
——建立勞動教育評價機制。從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勞動成果、勞動過程表現等多個維度設計評價內容,建立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主評價、其他學科教師及家長評價等主體多元化評價機制,讓勞動教育“可學、可教、可評”。
強化師資 建立專兼職相結合隊伍
圍繞師資建設,我市建立起了一支規模約2000人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
龍巖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專門增設1名勞動學科教研員,與七個縣(市、區)進修學校勞動學科負責人組成專門教研隊伍,四次前往福州參加“福建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學科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培訓班”及省級中小學勞動學科教學研討活動。全市各學校均成立勞動教育教研組,通過開展教研活動、教學競賽等,提升勞動教育教師專業化水平。利用家長職業優勢,聘請300名有經驗、熱心勞動教育的家長作為學校勞動教育指導教師。邀請勞動模范、非遺傳人、工匠大師等136人擔任勞動教育指導師,帶領學校教師、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
此外,我市組織勞動教育教師前往成都、常州、杭州等地學習取經,提升其綜合素養和業務能力。通過以會代培、專題培訓等方式,2021年起,舉辦5次市級勞動教育部署促進會和2場勞動教育專題培訓班,覆蓋全市范圍內近1600名教師,有力推進我市勞動教育全面開展。
注重實踐 在勞動中既“勞身”又“勞心”
我市堅持開門辦勞動教育,拓寬勞動教育實踐場所,豐富勞動教育課程,讓孩子們在勞動中既“勞身”,又“勞心”,錘煉品格,增長才干。
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結合十大任務群,開展特色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勞動實踐中。在非遺類勞動體驗活動中,著眼于客家土樓文化、茶文化等,挖掘勞動者獨具的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創新創造精神等優質教育資源。
積極發揮閩西紅色文化、客家農耕文化、綠色生態文明等資源優勢,建立“童耕園”“小蓮蓬農場”“富貴籽栽培”“紅領巾講解員”等系列勞動實踐課程,著力培養學生文化理解、創新實踐、勞動最美、服務社會等核心素養。打造“勞動技能+藝術審美”培養模式,通過手工繩線編織、陶瓷藝術、家鄉美食制作等項目進校園,傳習傳統工藝,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吃苦耐勞、愛鄉愛家、追求幸福”的勞動精神。依托5所高校、中職學校,立足學校專業特色,精心設計適合不同學段的職業體驗課程,打造“勞動教育+”的職業體驗課堂。
碩果累累 “龍巖模式”“龍巖經驗”享譽省內外
我市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爭創國家級、省級示范項目,以開展“六個一”評選活動為抓手,進一步激勵教師積極投入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全面培養學生勞動素養,切實取得育人實效。
2021年5月,龍巖市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立足本土勞育資源優勢,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案例入選福建省中小學勞動教育典型案例;截至目前,評建省級基地4個、市級基地25個,創建首批市級勞動教育基地校6所、示范校10所、實驗校42所,評選了優秀勞動教育導師299名、優秀實踐學生498名,建立由117名專家成員組成的龍巖市研學實踐教育和勞動教育專家庫,成立龍巖市勞動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建設省級勞動教育實踐特色項目43個。
今年以來,我市分別在江蘇常州舉辦的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座談會上作書面經驗交流,在福建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研討推進會暨勞動教育骨干教師培訓上作典型發言,多次在福建省文教融合研學研討會、全國首屆研學實踐教育管理者高峰論壇、福建省勞動教育骨干教師培訓班等會上,將勞動教育的“龍巖模式”和“龍巖經驗”與同行業交流分享,廣受贊譽。
重視育人意蘊,提升勞動品質,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龍巖勞動教育走出了一條成功大道。(曾志明 丘志坤 徐巧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