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總量大、門類數量齊全、分布廣泛,是我市非遺的優勢,2022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持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文旅融合加速推進。
關鍵詞一: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
2022年,我市積極做好客家文化(閩西)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和國家文旅部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驗收迎檢工作。
市政府召開2次全市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推進會,全面壓實生態區建設和迎檢工作主體責任;市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申報和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召開3次推進會,協調解決生態區建設和迎檢中存在的困難、問題;制定出臺《龍巖市客家文化保護條例》,提升實驗區建設和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法治化水平;設立龍巖市客家文化生態保護中心,籌備成立龍巖市非遺保護協會,匯聚全市合力;細化責任單位建設任務,明確責任人、完成時限,專項督查重點建設項目。
關鍵詞二:整體性保護
2022年,我市全面完成各專項規劃部署的非遺保護和文化生態區建設年度任務,推動非遺整體性保護。
我市在全國率先增設非遺代表性項目實地考察環節和代表性傳承人面試環節;率先在全省開發運行非遺代表性項目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網上申報系統。2022年,我市新增40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57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新增23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4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申報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率先在全國層面制定實施《龍巖市非遺傳習中心(所)建設指導標準》;龍巖市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建設項目列入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庫;建成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平臺及市級非遺展示館,5家縣級非遺綜合性展示館;完成閩西漢劇、十番音樂兩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展示館合并展館提升項目。
關鍵詞三:連接現代生活
2022年以來,我市多措并舉,推動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回歸生活、貼近群眾。
舉辦龍巖市文旅“客家美食宴”大賽、龍巖市非遺保護和客家(閩西)生態保護區短視頻大賽、非遺傳承人影像志創作活動……應者云集,觀者如潮,近840場形式多樣的市、縣兩級非遺活動,讓百姓觸手可及。
薪火傳承,面向未來。在全市85所中小學校開設非遺課程;在龍巖學院、閩西職業技術學院開設非遺課程、舉辦非遺講座;
推出5條非遺研學精品路線;在閩西職業技術學院、龍巖市實驗小學龍州校區設立龍巖采茶燈保護傳承基地……
生產性保護日益加強。推進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傳承重點單位建設指導;建成22家非遺就業工坊;推動龍巖沉缸酒等非遺生產企業列入第六批“福建老字號”……
賦能鄉村振興。非遺“進鄉村”演出538場、打造非遺傳統工藝特色村56個、傳統技藝培訓班260場……
關鍵詞四:立體化傳播
2022年以來,我市持續開展非遺傳播,全社會關愛重視非遺保護的氛圍日益濃厚。
舉辦龍巖市2022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市第二屆青少年十番音樂大賽等,參與福建省第三屆非遺短視頻大賽、第八屆福建藝術節暨第二十八屆福建省戲劇會演等賽事,以賽促學、以賽促宣。
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去年累計播出非遺專題節目160次、公益廣告1080次、節目訪談12期,央視《回家吃飯》欄目組完成龍巖地方美食專題節目拍攝和播出,龍巖采茶燈亮相央視元宵晚會,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亮相央視《非遺里的中國(福建篇)》。
推出七條非遺旅游精品線路,一縣一特色;非遺大戲《客夢千年》開始常態化惠民演出;在重點景區開展非遺常態化演出,推進非遺和景區融合發展。在2022年“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單中,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入選非遺旅游景區,中央蘇區金融街暨戀城1908文創街區、武平興賢坊傳統文化街區、上杭瓦子街歷史文化街區入選非遺旅游街區。
承載著先祖的智慧、文明的輝煌,從歷史中走來,于歲月沉淀中,在砥礪奮進的新征程上煥發出新時代的光芒,龍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融入當代中走向更加燦爛的未來。(融媒體記者 段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