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汀縣館前鎮復興村七坑口,有一座“英雄水庫”,巍然屹立在大山之間,滋養著下游近3000畝土地。它始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當地群眾經過十五年來的艱苦奮斗,筑建了這座容量280萬立方米的水庫。這座“英雄水庫”原名七坑水庫,更名的背后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建庫期間,31名女青年不幸殉難于烈火之中……
5月18日,記者來到長汀縣館前鎮復興村七坑口,只見綠樹青山環繞,“英雄水庫”幽靜安謐。“英雄水庫”建于1959年10月,“那時日子很苦,可以說是窮山惡水,漲大水時農田淹埋,旱時又無水灌溉,大家迫切需要建一座水庫。”據當地上了年紀的村民回憶。在當時缺乏建設經驗、技術手段落后、全靠人力的艱苦條件下,當地群眾仍日夜奮戰,加班加點為建水庫而戰。建庫大軍中有一支由當地50名女青年組成的“花木蘭”隊,頂起了“半邊天”。當年11月,正是嚴寒來襲之時,“大家晚上住在臨時搭蓋的工棚里,都是用火籠取暖??烧l也沒想到那年11月4日晚,工棚會因此失火。”今年86歲的汀東村村民陳秀金是當年“花木蘭”隊中的一員,當時由于有孕在身歇工在家,但她永遠忘不了那天晚上,“那時,每天早上7點半聽到哨聲出工,晚上11點才能休息。大家累了一天睡太熟,以至于工棚著火都沒人發現,被煙嗆了醒過來就來不及了。”與她日夜奮戰的31名姐妹就此葬身火海。
“火災發生時,館前人民公社書記知道后第一時間組織人員救人。”今年89歲的賴富雄回憶說,他的養母沈老沈兜被人從火場中救出,轉移至長汀縣醫院救治,但由于傷勢過重不治身亡。當時,24歲的賴富雄和養母一起參與建庫,“家里人心情很悲痛,但是再難過都還要繼續建水庫,水庫建好了,地就能灌溉了,大家日子才會好起來。”雖然年事已高,但當時的場景還深深刻在賴富雄內心深處。
“英雄水庫”最終于1974年12月完工,發揮著防洪、灌溉等功能,成了造福館前鎮汀東村、復興村、嚴坊村近千戶群眾的重要水利工程。31名女青年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為紀念逝者,激勵后人,1959年當時的館前人民公社將她們的骨灰集體埋于水庫邊的青山上,并在水庫大壩前為殉難者建碑紀念。由于當時條件有限,墓地和紀念碑從簡建設,2013年經長汀縣民政局批準館前鎮政府重建紀念碑,碑文中寫道:“安息吧!為水庫建設殉難的淑女們,你們的淑德將彪炳史冊,流芳千古,德范永遠猶熏后人。”經過多番核實,當地鎮村干部于近日整理確認了31名殉難女青年名錄,將刻于碑上,以為銘記。
追源溯流憶往昔,傳承精神在今朝。五十年來,“英雄水庫”不僅是滋養一方百姓的生命之源,更是“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的見證。“每年清明、‘七一’等重要時間節點,我們都會組織黨員、群眾、學生等群體到這里開展精神教育,緬懷和紀念31名建庫殉難者。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挖掘‘英雄水庫’背后的事跡,把‘英雄水庫’打造成重要的黨性教育基地和黨建、團建示范點,通過主題教育活動,把建庫人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斷傳承和發展下去,為全鎮爭優、爭先、爭效和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長汀縣館前鎮黨委書記林松錦告訴記者。(融媒體記者 倪露 通訊員 鄭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