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生態底色 筑牢綠色屏障 ——2021年我市環境狀況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綜述
2021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以項目化推進工作落實機制為抓手,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工程”,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調促進的文章,努力把生態這個龍巖最大的品牌、名片優勢鞏固好、發展好,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堅持生態立市,扛起政治責任
市委、市政府將“生態立市”列為全市五大關鍵工作之首,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實現全領域、全行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市領導全覆蓋。市人大常委會開展《龍巖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執法檢查、長江保護法實施情況專題調研,開展了水環境治理情況(三級聯動)、土壤污染防治、大氣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專題調研,推動各縣(市、區)、市直有關部門主動擔負起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常態長效抓好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我市印發《龍巖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實施《龍巖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將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落細落實,建立覆蓋全市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時,我市按照省對市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扎實抓好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與各縣(市、區)簽訂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市對縣以及市直部門的績效考評。
聚焦污染防治,助力振興發展
推進“雙碳”工作。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市建設布局,科學編制實施碳達峰總體方案。2021年度能耗雙控指標保持全省前列,單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2%,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2.71%,完成省下達的能耗雙控任務。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工程”,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完成省下達的7個重點行業VOCs(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任務。推進清潔能源替代,累計淘汰87臺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完成全市65蒸噸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
——實施九龍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36個,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完成省級驗收,實施汀江流域環境治理項目124個;
——推進中心城區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2021年中心城市生活垃圾處置24.21萬噸,無害化處理率100%,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率80%以上。
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制定《龍巖市建設美麗鄉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區促進鄉村振興工作方案》;積極推進省為民辦實事60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累計創建“綠盈鄉村”1515個,我市8個“綠盈鄉村”入選第三批福建省鄉村生態振興案例選編。
深化改革創新,建設高水平生態文明試驗區
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龍巖品牌”。“靜夜守護”專項行動經驗做法得到中紀委的高度肯定。新羅區雁石鎮益坑村等6個村被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小溪河小流域治理模式入選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典型案例匯編》向全國推介。上杭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全國首單林業碳匯指數保險在新羅區正式簽單落地。
持續落實生態環保目標責任制。制定出臺《龍巖市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實施方案》《龍巖市市直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督促耕好“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田。2021年共爭取省級以上生態環保資金5.93億元,申報中央項目儲備庫項目133個,獲得批復總投資26.14億元。
探索適用簡易程序開展生態損害賠償案件18起。嚴格落實排污許可制度,全面推行“一證式”管理,實行排污許可核發登記“全覆蓋”。
如今,閩西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全市空氣質量以優良為主,3條主要河流76個國省控(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為97.4%,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森林覆蓋率常年居全省首位……
生態成績單
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入選全省首批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
入選國家首批“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
入選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
長汀水土流失治理成為全球生態修復典型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9.28%居全省第一位
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排名全省第2
49個省控小流域監測斷面水質Ⅰ—Ⅲ類比例為100%
13個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記者 羅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