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現象很普遍
26日晚上,記者在龍巖市區一家酒店自助餐廳請一位親戚吃飯。因為久了沒見,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自助餐廳的客人都走了,我們是最后走的。記者看到,還未收拾的幾張餐桌上,一片狼藉地擺放著不少未被吃完的食物,甜點、烤肉、水果、大蝦……記者點了點桌子上12個盤子中有5個堆滿了食物,有烤雞翅、烤香腸、兩種炒菜、7個煎包、5塊蛋糕,3杯滿滿的飲料,開的2瓶啤酒沒喝完。
餐廳服務員告訴記者,這些食物雖然未被食用,但肯定不可能再流回到餐桌,餐廳每天都會將剩下的食物收集,安排收泔水的人拖走。該服務員表示,顧客浪費食物已經是普遍現象。“雖然早就提倡光盤,但能真正做到的顧客還是不多。我們是自助餐廳,吃多吃少付的錢都一樣,一些顧客自然是能拿多少就拿多少。”
春節前后來往的親朋好友較多,先后光顧了市區幾家上檔次的自助餐廳,發現的情況也大同小異。一些顧客不愿意多走路,每次取的菜品都很多。但回到座位上,有時會發現取的食物不合口味,吃幾口就放在一邊了。有的看到好吃的,或者比較貴的菜品,也就一次性取得多多的,怕第二次再取時沒有了,結果往往吃不完。記者發現,浪費最多的是主食和水果。因為許多顧客在吃完主菜后會拿一些米飯、面條等主食,另外拿上各品種的水果,但又吃不了,最后就只能剩下了。
顧客浪費成了很多自助餐廳的心頭病。記者的一位朋友經營賓館,為方便旅客順帶經營自助餐廳。他告訴記者,現在自助餐廳競爭日益激烈,利潤原本就十分微薄。由于經營方式的差異,自助餐廳的浪費情況要遠遠高于普通餐館,平均每天的食物浪費率高達30%。他經營的自助餐廳平均每天要被浪費二三百元食物。好好的食物被倒掉,真是暴殄天物。
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人是中高檔自助餐主要消費群體,也成了浪費比較嚴重的群體。朋友的一位房客小曾從外地到龍巖打工,在一家餐廳做服務員,兩年多的服務員經歷帶給她的最大感受是“每天看著盤子里的食物被倒掉很可惜”。她說將幾乎沒有碰過的食物倒進垃圾車,起初還會猶豫,但隨著做服務員的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她說,幾乎每桌客人離開時,餐桌上都留有或多或少的食物,剩菜剩飯總是比廚余垃圾多。
不多拿覺得吃虧
“收費這么高,不多拿點覺得吃虧了,沒想到拿多了,實在吃不下了。”記者了解道,這想法很有代表性。龍巖城區上檔次的自助餐每位都在100元以上,價位高的每位在150元以上。貴了就要吃多點吃好點,吃不了也要多拿點,有的先多取一些價位高的海鮮、魚蝦和品牌冰淇淋,結果容易剩下;有的是自己“手大肚小”造成浪費,有的則是“樂于助人”,看到了好吃的,就主動給桌上每個人都拿一份,結果最后拿多了……
為什么自助餐有浪費,而普通的飯店浪費少呢?因為自助餐是首先付一個固定成本,然后每多拿一點的邊際成本為零。而普通餐廳的邊際成本是正的。既然邊際成本為零,當然拿得越多越好。不用像邊際成本為正的時候一樣,考慮成本問題。
樹立健康消費理念
為了提倡合理用餐、合理消費,早在2013年商務部和國家旅游局就發布了《關于在餐飲行業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到建立節儉用餐激勵機制,對于節約用餐的消費者給予獎勵。大多數自助餐廳里,都在醒目位置張貼著“少量多次,避免浪費”等溫馨提示牌,但效果十分有限。一些自助餐廳嘗試了獎勵節約用餐顧客的辦法,但操作性不強堅持不了。一些自助餐廳采取循環出餐的措施,讓顧客少量勤取,效果也不好。
為了減少食物浪費現象,一些國家專門出臺了反浪費法。我國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呼吁建立相關法律,用以制止、防范和懲處浪費行為。但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從社會立法的角度講,建立這樣的法規是可以的。但要明確它的責任對象,因為個人對自己的財產是有處置權的。即便浪費,也是對個人財產的一種處置,這種浪費盡管從道德上可以譴責,但從法律上來講無法去制止和懲罰。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質,讓顧客意識到“浪費可恥、節約光榮”,從內心深處形成“光盤意識,合理引導社會公眾特別是年輕人形成正確的消費理念。這需要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共同努力,促使公眾形成積極健康的消費習慣和節約的消費理念。(記者傅利昌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