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培茂成為最早住進新房的貧困戶之一。
8月14日,連城縣文亨鎮亨明村的72歲老人羅培茂坐在亮堂的新房中,看著電視,一臉的滿足。住進新家半個月,他仍興奮得像剛搬進新房:“新房子好啊,夠寬敞,不用擔心漏雨漏風,還免費。”
這是連城縣文亨鎮實施集中安置國標貧困戶政策給老羅他們帶來的福利。今年,文亨鎮共設置了9個安置點,對73戶114人進行集中安置。文亨鎮為貧困戶們提供的還是“房屋定制”服務,讓新房既實用又舒適。
四合院式新房,房后還有菜地
走進亨明村的集中安置點,一個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式的新房展現在記者眼前,單層單間的屋子環繞四周,中間留著一大塊空地。據悉,這里已經有3戶貧困戶搬遷入住。
“安置點位置適中,大家都很滿意。”據村主任介紹,這塊地原本是荒地,土地面積較大,便采取了四合院式的設計。
羅培茂是亨明村的貧困戶,以務農為生。去年2月,祖上留下的數十年的毛坯房倒塌了。“老房子2間房,還是我們兄弟四個共有,可以說我唯一的那半間房也沒了。”老房倒塌后,羅培茂和妻子在同村租了間房子住下。
今年8月初,得知新房可以入住了,老羅興奮得一晚上沒睡著。“看著這座自己以后要住的房子,高興啊。”為了早日入住,迫不及待的老羅硬是和親戚朋友借了好幾百塊錢,買了床、衣柜和一些日常用品搬了進去。
據悉,集中安置住房按人均25平方米分配使用,而分給老羅的有一間廚房、一個房間,“廚房和房間分離,互不影響”。
亨明村村干部說,安置點交付使用時裝修完畢,水電也已裝好,如果有需要,村里還會為貧困戶買好床和床墊,“基本上就是拎包入住,進來就能住”。在亨明村安置點,已有3戶貧困戶入住,其余7戶也將陸續搬遷入住。
將來,院中間的空地還將作為綠地,美化安置點的環境,此外,村里還計劃將房子后面的土地作為菜地讓貧困戶們耕種,解決貧困戶們菜籃子的問題。
按村按戶設計,戶型村村不同
據悉,文亨鎮2016年共有國標貧困戶220戶538人,為把造福工程的政策貫徹落實好,切實解決貧困戶住房問題,文亨鎮率先實施國標貧困戶統代建工程。
根據調查,文亨鎮依據貧困戶住房條件和個人建房能力,對73戶114人進行集中安置,設置9個集中安置點,覆蓋11個村。
據文亨鎮副鎮長李謙偉介紹,為加快推進集中安置點建設,文亨鎮創建國標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統代建”模式,通過“政府搭臺、理事會唱戲”形式,由各安置點成立理事會,統一規劃設計進行代建。
目前,亨明、鯉江、爐坪、湖峰、龍崗等村進入裝修階段,陸續有貧困戶搬遷入住;文保、李屋片、南坑等村已完成主體建設。統代建工程有序推進。
在李謙偉看來,文亨鎮的集中安置還有個特點,那就是因村施策,按戶設計。“每個村的具體情況不同,有的村集體有實施用地,有的村要購買建設用地,各村集中安置戶數、每戶家庭人口數多少不一。”李謙偉說,針對各村的情況,采取一村一策的做法,如亨明村用地比較寬松,采取四合院的格局,田心村、李屋片采取一字多層的格局,湖峰村采取回廊多層的格局。“無論采取哪種格局,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根據每一戶家庭人口進行布局,在不突破人均25平方米的基礎上,做到設計實用、舒適。”
此外,文亨鎮對安置房屋的產權歸屬作了明確規定,國標貧困戶有居住使用權,沒有繼承權、處置權,當其因改善住房條件另行建房、購房,享受公租房、經適房或入住敬老院等方式解決居住問題或過世時,需無條件歸還房屋,由村委會統籌安排村里其他無房人員入住。(記者 戴敏 通訊員 黃水林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