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聲
80多年前,毛澤東先后三次來到中央蘇區模范鄉才溪鄉,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寫下了光輝著作《才溪鄉調查》,并提出著名論斷:“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傳家寶。新時期,我們要繼續用好這個傳家寶,把黨的優良作風堅持好、弘揚好,把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又到年末歲首時。一年來,我們的工作干得怎么樣、惠民政策是否兌現、脫貧攻堅是否取得實效?關鍵要問老百姓、要看貧困戶;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全市經濟發展怎么樣、企業幫扶政策是否到位、措施是否落實?關鍵要問企業、要看市場;“三大戰役”打得好不好、成效大不大?關鍵要問一線、要看實際。龍巖發展要再上新臺階,對于全市廣大干部來說,必須到群眾中去、到基層去、到一線去,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特別今年是換屆年,新到一個地方擔任領導干部的同志,一定要多深入基層了解情況、研究問題,為群眾解決困難,為干部提振精神,為企業打氣鼓勁,為工作帶回好的意見建議。
我們要到群眾中去。習近平總書記在剛剛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黨中央從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出發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為全黨樹立了最好的榜樣。我們要發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優良傳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把身心沉下去,融入基層、融入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真誠為群眾服務;要拜群眾為師,俯下身子,向基層群眾問計取經,同時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做出更多經得起人民群眾檢驗的業績,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我們要到基層去。基層是一所課堂,是黨員領導干部積累經驗、增長才干、砥礪品質、錘煉作風、促進成長的沃土。基層有大智慧、有好典型,比如武平縣下壩鄉大成村把光伏發電項目與水渠、走廊“三合一”的創新做法,就很值得干部學習借鑒。下基層是領導干部的“必修課”,群眾生活過得好不好,我們的發展思路、發展戰略符不符合實際、政策措施執行得到不到位,工作該怎么干、干得怎么樣,基層群眾最有發言權,只有下到基層,才能摸清情況,才能掌握基層實際,作出正確的決策。鄉鎮等基層的干部更要走村入戶,熟悉基層工作,做好基層工作,切忌基層作風機關化,要用情用心去關心基層群眾的需要,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做群眾的貼心人。
我們要到一線去。“一線工作法” 近年來被各地推崇,到一線去了解情況,到現場去解決問題,無疑是推動具體問題解決的最有效途徑。全市廣大干部要到項目一線去,深入調研項目建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獲得在辦公室聽不到看不到想不到的情況,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新對策,推動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新突破;要到脫貧攻堅第一線,聚焦聚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真心實意掛鉤幫扶,做出讓群眾滿意的實績;要到生態環保攻堅一線,親力親為推動環保責任落實和工作落實,保護綠水青山。惟有深入一線,才能真正了解當前“三大戰役”等各項工作有無落細落小落實,是否精準精細精實;才能真正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才不會讓工作流于口號、流于會議和文件。
基層一線是我們落實工作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步,也是我們的大考場。198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就致力倡導“四下基層”的工作方法,為我們作出了榜樣,樹立了標桿。全市廣大干部必須傳承蘇區干部的好作風、好傳統、好精神,撲下身子沉下心,用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凝聚人心、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