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全國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暨第二屆全國殘疾人展能節7月11日在武漢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幫助每一個有條件的殘疾人實現就業創業夢想,通過勞動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國殘聯、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印發《關于發展殘疾人輔助性就業的意見》,公辦或社會資本興辦的殘疾人輔助性就業機構建設用地按公益事業建設用地納入計劃。
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約有8500萬殘疾人,處于就業年齡段的約有3200萬。提高殘疾人就業率,無論對殘疾人個體還是社會整體發展而言都意義重大。一方面,殘疾人自身有強烈的就業愿望,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服務社會實現個人價值,不僅關乎其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他們的理想和尊嚴所在。另一方面,國家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需要各個群體齊頭并進,讓殘疾人通過參加工作融入社會,分享發展成果才是真正有質量、講公平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殘疾人就業的法律法規,成效顯著。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城鎮已在業的殘疾人為435.95萬,農村已在業的殘疾人已達到1723.62萬,殘疾人就業狀況得到明顯改觀。但毋庸諱言,殘疾人就業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偏見需要克服。一者,殘疾人就業渠道仍然較窄,雖然殘疾人參加高等教育、就業培訓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就業選擇卻相對有限。
無論學的是電腦還是外語,相當一部分殘疾人就業還是集中在按摩、家政等技術含量不高的崗位上。二者,某些企業對殘疾人就業還存在一定偏見,一部分企業不愿落實殘疾人就業指標,或者表面上雖聘用了殘疾人但并不要求其實際上班,而只是為了減免繳納殘保金,而形成了殘疾人的“虛假就業”現象。
要解決這些問題,首當其沖還是應加強殘疾人的就業培訓。盡管國家為了加強殘疾人就業出臺了多項規定,但歸根到底就業還是要采取市場化原則進行。換言之,通過職業培訓加強殘疾人的就業競爭力,才是提高殘疾人就業率的根本辦法。眼下,我國殘疾人就業培訓的種類還十分有限,這也直接導致了殘疾人就業技能同質化,技術含量不高。
實際上,“互聯網+”時代中的社會分工不斷細化,越來越多的崗位和工種都應有殘疾人的一席之地,哪怕計算機編程、軟件設計等高精尖行業,國外也有很多殘疾人高手。我國的殘疾人職業培訓越與時代貼近,覆蓋范圍越廣,殘疾人就業選擇也就越多。
其次,殘疾人就業還應用好“互聯網+”,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風潮。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興起,殘疾人可以借助電腦像健全人一樣開店經商,為殘疾人就業提供了新的機遇。據統計,目前僅在淘寶網開設網店的殘疾人就達到5萬人。
形象地說,網絡虛擬世界就好比就業市場中的“無障礙場所”,只要會用電腦、有經營頭腦,都可以在這方面一展身手。我們一方面應當鼓勵殘疾人用好互聯網,也應呼吁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培訓等方式,讓更多殘疾人擁有上網輔助軟件、設備,早日觸網。
殘疾人是這個社會必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應該擁有與其他社會群體同等的生活便利和就業權利。一言以蔽之,增強殘疾人的就業競爭力,讓他們通過工作自食其力,在社會競爭中證明自己的價值,既是修正社會不公平偏見的最好方法,又是殘疾人群體融入社會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