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與去哪兒、58與趕集、美團與大眾點評、滴滴與優步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合并案不停在上演。現在,又傳來百度外賣、百度糯米或與美團點評合并的消息。雖然百度方面對這個傳聞已經進行了否定,并稱百度將生活服務當成了一個戰略性的工作,對百度而言,合并的前提是百度能夠控股或者成為大股東擁有絕對話語權。而基于這一訴求,雙方底線很難達成一致,因此合并談判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這個回應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大膽猜測,這是不是百度向美團出售外賣和糯米業務的條件?看來合并已成大勢所趨,百度在做最后的掙扎,以提高出售的價錢幾乎成為行業共識。因為,在此消息傳出之后,摩根士丹利發布的研究報告就維持百度股票“增持”評級,將目標股價升至205美元。
為何合并成為大勢所趨?
諸多聲音偏向合并,目前百度糯米的市場份額并無明顯提升是一大原因。去年10月份美團大眾合并時,百度糯米放出豪言稱拿出200億砸向O2O,而現時間已經過去接近一年,百度糯米的市場份額僅僅從19%提升到了25%,作用微乎其微,但是200億卻已經燒了一大半。另一邊是2016年年初新美大獲得了E輪33億美元的融資,整個外賣市場大部分份額都被美團占有。而且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O2O的重要性也被淡化,百度的戰略重點已經轉向了人工智能和金融。自己都放棄了,還能指望資本市場對其有多大信心?
資本的博弈,一定是以合并告終?
這背后其實是一場資本的博弈,資本的一頭是百度,而另一頭是對對美團進行資金支持的騰訊,另外的一極是阿里。阿里自然不希望二者合并,因為二者合并對阿里極為不利,阿里重啟口碑業務時間不長,而其又投資了餓了么,以占股27.7%成為餓了么第一大股東。一旦二者合并,將對阿里的O2O業務形成巨大威脅。
因為攜程和去哪兒的合并,阿里就已經在在線旅游市場痛失一城。如果百度外賣、百度糯米與美團合并,阿里的本地生活服務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現在看來,二者的合并似乎已經是大勢所趨了。因為,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合并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資本的推手,操縱著這一樁樁合并案的促成。
資本的力量是異常強大的,位于臺前的表演者就像一個提線木偶,美團之所以不再接受阿里的投資,就是不想成為提線木偶,但即使美團與阿里決裂,接受騰訊,卻也似乎沒有擺脫枷鎖。燒錢籠絡用戶是外賣O2O的一貫做法,表面上商家確實是收獲了多于平時的訂單,但是由于平臺為了瘋狂圈地,監管不嚴,諸多黑心商家混入其中,給消費者帶來極差的體驗。這形成了惡性循環,融資的錢都用來圈地了,圈來的地總不能不變現,但是目前的競爭情況下,似乎圈來的地并沒有讓投資者看到回報,因此終結這場燒錢大戰似乎也只有以合并告終。
O2O行業合并是不是結束燒錢大戰的良藥?
圈地燒錢,似乎是互聯網企業逃不出的魔咒。合并終止燒錢,也成為了互聯網企業終止燒錢的唯一辦法。這真的是一劑良藥嗎?但目前來看,似乎只有這一個結果,因為并購重組已然成為行業主題。
一樁樁并購案其實并沒有讓我們感受到便利與服務的提升。合并后,行業寡頭形成,這就意味著行業競爭漸漸消失,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害。滴滴與快的合并就是一個先例,滴滴與快的合并時,易到就曾舉報其涉嫌行業壟斷,這種舉報是有一定根據的。因為二者合并之后,帶來的是補貼的逐漸減少,價格的不斷提升,而服務卻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消費者因此明顯感覺到了處于被動局面,而用戶是O2O重要的一端,這一端出了問題,何談O2O?
市場需要競爭,無休止的燒錢確實對行業健康發展不利,需要終止,而用一樁接一樁的合并來解決行業的燒錢魔咒似乎欠妥,用戶失去選擇之后會使行業發展停滯不前。我們希望的是服務的提升,而不是寡頭的壟斷。誰有錢誰就能玩下去,還是誰的服務好誰就能玩下去?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