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 9月5日報道 文/肖芳
由送餐員引發的交通安全問題已經屢見不鮮,各地媒體報道的案例已經很多,甚至一些嚴重的案件都已經上升至司法程序。
筆者在北京中關村附近見過三起與送餐員相關的交通事故。一起是送餐員騎車被機動車撞倒,所幸沒啥大礙,有些驚魂未定的司機下車大喊“一踩油門你就竄出來了”,而外賣小哥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二話沒說就繼續趕路了。
另外兩起則是送餐員撞了別人,這兩起的共同特點是“鬧大了”,警察都來了。其中一起是送餐員撞了路邊收停車費的大爺,正值中午用餐高峰,還有很多訂單的外賣小哥跑了,大爺急了遂報了警;另外一起更嚴重一些,甚至被網友傳成餓了么和美團送餐員“斗毆”,經過TechWeb了解實為餓了么送餐員撞了美團外賣送餐員,兩人均倒地,引發了附近大量餓了么和美團外賣的送餐員圍觀,有人報了警。
TechWeb更為深入地走訪調查發現,與送餐員相關的交通事故幾乎天天都在發生,雖然平臺可以承擔一些賠償責任,但送餐員們卻是“能溜就溜”。這種態度可能讓遭遇事故的行人、司機氣憤,對送餐員來說卻是無奈之舉——他們需要按時送達以求好評,送更多單賺更多錢以養家糊口。
用戶購買服務的意識還沒完全養成
生鮮O2O、超市O2O、餐飲O2O等一系列去年大熱的O2O項目歸根結底是在賣服務,即有人幫你購買了商品并送貨上門,你支付酬勞。眾所周知,國外的人工費用是很高的,但在國內大部分人還并沒有養成支付服務費用的意識,所以國內的O2O在發展之初都采取了更為“激進”的策略開拓市場。
比如,去年某創業公司在筆者小區附近的超市做起了超市O2O的生意,在項目啟動的初期,為了吸引用戶注冊和使用,平臺贈送高額的優惠券。筆者下單之后給買完送貨上門不說,價格還比筆者親自去超市購買便宜10~20元,那段時間小區里都是該平臺小哥們忙碌的身影。半年以后,平臺的優惠越來越少,還收起了配送費,筆者能見到送貨小哥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今年3月,筆者再次在該平臺下單,已經沒人接單了。
據一份不完全統計顯示,2014-2015年O2O創業失敗的項目超過60家,餐飲O2O是重災區,死亡企業達14家之多,依靠資本燒出市場是這些項目面臨的最大問題。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也都曾經歷過瘋狂燒錢的階段,由于各自背靠互聯網巨頭而最終存活下來,但這個過程也并沒有培養出足夠的讓用戶為服務買單的意識。
哪家訂餐平臺的服務質量好?不同用戶會有不同的答案,因為并沒有某一家平臺服務質量絕對比其他家好。用戶在選擇訂餐平臺的時候更多還是參考同一家餐館在不同平臺的補貼力度和最終的訂單價格,而不是平臺的服務能力。
外賣價格決定配送費溢價空間有限
據TechWeb調查統計,目前餓了么的配送費3-4元居多,而餓了么送餐員配送一單獲得7元收入,即餓了么要付出50%左右的服務成本。據粗略估算,每個月平臺方付出的配送成本為數千萬元。
那么,訂餐平臺有沒有可能通過提升配送費來降低送餐員成本開銷?基本不可能,這是由外賣的價格所決定的。
先舉一個小例子,網購1000元商品需要付10元快遞費和網購10元商品需要付10元快遞費哪個更容易接受?當然是前者,因為你付出的成本和商品的價格差不多,而后者是付了2倍商品的價格購買了一件商品,這時候就要考慮一下其他購買途徑了。
外賣也是同樣的道理。以北京為例,在沒有品牌的普通餐館,一個素菜蓋飯的價格約為12-14元左右,肉菜蓋飯的價格約為16-20元左右,一份品牌快餐的價格約為20-30元之間,訂餐平臺的價格和線下基本一致。
筆者在美團外賣上統計發現,中關村附近的餐館以20元起送居多,這意味著用戶只訂一份飯還要為湊足起送價額外加一份小吃,再加上3元配送費以及1~2元餐盒費,如果沒有補貼,外賣成本遠高于線下60%甚至更多。
筆者也在微博上發現了類似的吐槽,@托管喝茶表示:“15元的外賣,20元起送,加上5塊錢的配送費,1塊錢的飯盒,最后26只吃到土豆肉絲之類的飯菜,所以,美團/百度等外賣還是以前的外賣嗎?配送及飯盒可以理解,但就是不能忍一份飯將近30塊。”
目前,訂餐平臺的部分餐館還有一些優惠,平臺也會定期提供一些小額優惠券,26元只能吃個土豆肉絲蓋飯還只是個例,如果補貼全面停止呢?如果那個時候,配送費再漲到7元甚至更高,用戶就真得認真比較一下叫外賣和到店吃哪一個更劃算了。
所以,訂餐平臺雖然支付了高額的配送成本,但還沒有全面提高配送費來降低成本,而是采用外包能方式先壓縮送餐員的社保成本。
公共安全最終為低價服務埋單
那么一單7元對于送餐員來說意味著什么?
以北京的平均工資8717元來計算,想要達到這個收入每個月至少要完成1246單,平均每天要完成40單以上。而午餐時段和晚餐時段是網民外賣叫餐的最主要時段,即送餐員要9分鐘左右送一單,而TechWeb通過調查發現了更為極端的案例,平均5分鐘送一單。
上述數據一方面意味著一單7元對于送餐員來說并不算高薪,他們拼了命的趕時間才能達到北京的平均工資水平(餓了么無底薪,還沒有算扣除的社保),不等紅燈,能騎多快也就成了必然——只有這樣外賣小哥才能達到一個還算過得去的收入。
表面上看,現在的模式讓外賣平臺、用戶和送餐員之間在成本、收益上達到了平衡,外賣平臺和用戶付出可以接受的成本,送餐員得到可以接受的收益。事實上,這種模式卻存在著被人忽視的“邪惡”的一面。
上文已經分析過,無論用戶端還是用平臺端對外賣配送費再提價的空間已經不大,而且現在的計薪模式留給送餐員的時間冗余幾乎為零,即用最快的速度才能完成任務,稍微有一些耽擱,就會影響送餐速度。
所以送餐員不顧交通安全“能跑多快跑多快”,出了事“能跑就跑”也就成了必然。這其實是社會公共安全為他們低價的送餐服務埋單——送餐員本應一單得到更多的回報,本應不必這么“瘋狂”的趕時間,現實情況并沒有給予他們慢下來的空間。
用戶的態度則是為今天吃了一單便宜外賣開心,至于送餐員撞了人,只要受害者不是自己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當自己過馬路的時候呢,也只能是左顧右盼,小心小心再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