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MWC前夕,華為如愿發布了一款二合一筆記本。這款筆記本被余承東最為津津樂道的是觸摸式指紋,用余承東的話來說,甚至蘋果電腦都沒有。
從定價上來看,起跳699美元,最高可達1599美元絕對不是只講究性價比的路線。易友的一句“價格已與國際接軌”足以說明問題。但是在余承東看來,打低價就意味著成本低,成本低就意味著賺不到錢,也就意味著很難有技術創新,這是華為不想看到的。而且一直堅持“取法其上得乎中,取法其中得乎下”理念的余承東也不愿意發布一個低成本的筆記本。
對華為來說,二合一筆記本還是個全新系列,對于產品銷量預期,余承東并沒有告訴外界,只是很明確的表示,華為一定要做PC行業的第一。
PC頹勢 華為為何進入?
來自IDC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貨量7190萬臺,同比下滑了10.6%,創下了7年以來最低數值。在所有PC廠商中,除了蘋果增長了2.8%,其他廠商基本上都出現了負增長。連續11個季度排行老大的聯想也未逃脫下滑的大趨勢。
在外界看來,PC行業已經日薄西山。在這個幾乎只見廠商出,不見廠商進的領域,華為卻選擇了進入。
據了解,在華為內部對于是否要做PC爭論很大,而且反對者很多。但余承東還是堅持做了下來。對于為何選擇進入這個全新領域,余承東演講的PPT里分享了一個數據,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從2013年到2015年二合一產品形態銷量一直在上升,而且根據Gartner以及IDC等第三方機構的預測,在未來3年仍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
華為移動寬帶與家庭事業部總裁楊志榮在接受網易科技等媒體采訪時透露,華為跟蹤這個產品形態已經有4年時間,而且每年都會英特爾等廠商討論行業趨勢和技術成熟度。華為一直在PC領域尋找好用時尚、輕薄、長續航以及人機交互能夠像手機一樣簡單的產品。華為一直在等芯片的性能能夠滿足以上的需求。
在華為看來,英特爾第六代酷睿M核心可以滿足這個需求,再加上華為在智能手機領域工藝的積累,2年前,華為決策是時候進入PC這個領域了。
也就是說華為4年前就開啟了PC的研究,2年前啟動了這個項目的具體設計。
除了二合一形態市場銷量樂觀、產業鏈成熟之外,華為進入這個領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PC創新太少,很難滿足消費者需求。
另外,進入PC領域也是華為構建智能生活連接的一部分。除了可以供消費者選擇的智能手機和智能手表之外,如果再讓消費者手中多一個華為的電子產品的話,PC無疑是個重要的選擇。
“希望有一個蘋果那么漂亮的Windows筆記本”
因此,華為選擇在這個時機進入PC領域。
華為筆記本選擇正在處于上升趨勢的二合一形態,可插拔式。英特爾第六代酷睿M系列處理器。最為余承東津津樂道的是熄屏一觸解鎖功能:“這個功能蘋果都沒有。”
“每個人都喜歡MacBook,但企業級使用會有兼容問題,企業中的很多APP都需要在Windows系統下操作。消費者都希望能夠一個蘋果那么漂亮的Windows產品出現。所以華為做了MateBook這款產品。”余承東透露。
余承東希望華為的進入能夠帶來鯰魚效應,能夠幫助大家一起將PC做的更好。
負責華為消費者業務工業設計的副總裁鐘綱表示,華為MateBook機身不是一個簡單的幾何體,而是體現了人機學理念。MateBook背面的弧度經過了設計,握在手里舒服,看上去有沒,就像一個睡眠,在一個杯子里溢出水的感覺。
而且MateBook在尺寸方面做了多次考量,同樣尺寸的產品,MateBook做的更加緊湊,只是A4紙的85%的面積,但屏幕尺寸卻和A4紙相差無幾。
對于這款二合一產品,有網友認為很像微軟的Surface。但楊志榮認為MateBook設計與Surface完全是兩個方向。華為的產品更像手機,更像消費電子。
拉長戰線 目標第一
對于華為第一款涉足筆記本的MateBook,余承東并沒有給出具體的銷量目標,而是很豪邁的表示,華為不會輕易進入一個領域,只要選擇進入就一定做到最好,要做就要做到第一。
不過,余承東也表示,這只是個長期目標,需要一步步來,要像跑步一樣,持之以恒,不斷改進。
在之后的發布節奏上,華為堅持寧缺勿亂的原則。余承東以蘋果為例,雖然發布節奏慢但產品好。華為未來會考慮不同定位的筆記本系列。
在銷售渠道方面,除部分與華為手機渠道一樣之外,華為將為MateBook類產品構建IT渠道和電商渠道的零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