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前夕,抗戰實物收藏家耿風泉在老家河南輝縣舉辦了一個小型抗戰時期實物展,記者聞訊前來參觀。“看到‘包子雷’的視頻在網上熱起來后,我就覺得自己應該告訴大家,真實的地雷什么樣,真實的抗戰什么樣,于是辦了此次展覽。”耿風泉向記者介紹。
耿風泉,河南輝縣人。父親曾參加過抗日戰爭,是“雙槍李向陽”原型郭興的武工隊中的一員。上世紀80年代返鄉后,耿風泉一直致力于抗戰收藏,收集抗戰實物12000多件,其中有抗戰時期的地雷20多種,共計600余顆。
提到之前大火的“包子雷”,耿風泉告訴記者,他用30多年時間,走遍了抗戰發生地,走訪了300多位老八路軍戰士、老抗戰民兵,但從沒見過、聽過“包子雷”。“從當時的情況來分析,我覺得不太現實。視頻中的‘包子雷’那么小,威力還能那么大,能吃還能炸,以我軍當時的條件很難有,就算真有,也不會奢侈到像電視里那樣連扔好幾個。”雖然,如此神奇的“包子雷”不可能,但偽裝雷是有的。據耿風泉介紹,抗戰時期,為了迷惑到村子里掃蕩的日軍,老百姓將地雷偽裝成蘿卜埋到地里,日軍到老百姓地里拔蘿卜時,就拔到過地雷。
“我之所以30年癡迷抗戰收藏,除了自身的責任感,更多的是因為抗戰前輩的故事中,有太多的壯烈、感動與驚心動魄吸引著我。”耿風泉告訴記者,當時地雷威力小、數量少,而且多是人為拉發式引爆,說白了就是得躲在鬼子眼皮底下,等鬼子走到跟前再拉弦,這大大增加了我軍戰士的危險。對付步兵還好說,最悲壯的是對付鬼子的戰車坦克,當時抗戰采用的都是綜合戰法:預先挖坑,阻止戰車、坦克前進;坑內地雷炸履帶;冒著槍林彈雨近距離投擲手榴彈;最后再爬到戰車、坦克上抓活的。
“在這一過程中,有多少危險、多少犧牲?多少彈藥才能消滅一輛坦克?如果一部電視劇真實地展示這個過程,難道不比‘包子雷’好看?”前來參觀的張大爺指著展出的地雷激動地說:“這才是真實的歷史,就應該告訴后輩們,先烈英魂鑄就的抗戰史不容歪曲!”
據了解,此次共展出12000余件抗戰實物,耿風泉親自上陣講解這些老物件背后的感人故事。地雷展開展10多天來,參觀的人數達3300余人次,單位20多個。參觀結束時,耿風泉告訴記者:“我相信通過這些抗戰實物,人們能真正走進歷史的細節和末梢,感動于當年的真人真事!”
編輯點評 ■單慧粉
歷史本就精彩 何須肆意夸大
抗戰史本就是我國漫漫歷史中極為重要的一筆。我們以弱勝強,我們反敗為勝,我們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敵人的坦克和大炮。這里面的每一幕、每一戰都足以令人動容;每一地、每個人都有講不完的故事和傳奇。將他們用最平實的語言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就是最好的、最吸引人的國防教育教材。近年來,越來越多反映抗戰的影視劇出現,然而其中不乏為了博出彩、賺收視,故意將劇情進行夸大、人為制造“精彩”的“創作”,不僅嚴重偏離史實,影響青少年對歷史的正確認知,而且其娛樂化的傾向也破壞了影視作品自身的價值。歷史自有其精彩之處,與其費盡心思夸大戲劇效果,不如多花時間研究歷史,挖掘故事本身的精彩。
(原標題為《 退伍老兵自辦地雷展 告訴你一個真實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