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創新創造中砥礪前行——駐晉部隊某基地忠誠使命鍛造航天勁旅紀事
晉西北大地,山巒起伏,秋意正濃。
長空之下,一座現代化火箭發射塔架高高聳立,10余名操作手快速吊裝箭體,齒輪轉動聲、口號聲此起彼伏。不遠處,發射指揮中心大廳里,火箭發射的各種模擬狀況在大屏幕上輪番顯現。與此同時,綿延幾千公里的測控網點與指揮中心實時連接,時刻準備開展試驗任務……
在駐晉部隊某基地,如此緊張的訓練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黨的十八大以來,基地圓滿完成發射任務87次,以快速發射、多發并行、快速判斷等為主的核心作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6月22日,習主席來到該基地,勉勵官兵發射更多“爭光星”,努力創造我國航天事業新紀錄。該基地發射測試站站長楊永忠激動地說:“牢記領袖的囑托,基地上下練兵備戰熱情越來越高,打勝仗底氣越來越足。”
堅決維護核心——
融入血脈的忠誠基因
“響應黨中央毛主席號召,去西北再創業!”上世紀60年代初,這支流淌著“兩彈一星”血脈的部隊聞令而動,用最簡單的語言、最堅定的行動書寫了最純樸的忠誠。
“聽黨指揮,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正是這種融入血脈的忠誠基因,讓一代代官兵披荊斬棘,續寫輝煌。
50年斗轉星移,當年的識字板變成了理論板,黑板變成了連接互聯網的顯示屏,官兵學習理論的平臺越來越好,熱情越來越高。
讓理論生動起來,讓氛圍濃厚起來。基地充分發揮官兵主體作用,以建制連隊為基礎組織思想骨干、大學生士兵、崗位骨干成立117個理論興趣小組,猶如點亮117把熊熊火炬,在座座營盤播撒理論之光。
理論觀點闡釋,心得體會交流……一項項活動火熱展開;“我眼中的‘一帶一路’”“看看我家新變化”……官兵們自覺把學習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當作重中之重,“維護核心、聽從指揮”成為官兵最響亮的口號、最堅決的行動。
從戰斗力標準大討論到“新體制、新職能、新使命”大討論,從改革思想的統一到轉型思路的理清……一場場頭腦風暴時時刮起,一個個革故鼎新的措施強力推行,曾經創造無數輝煌的航天勁旅面對改革強軍的時代大考,步履鏗鏘向前行。
聚焦能打勝仗——
百戰不殆的制勝密碼
扎根深山鑄利劍,不教神州起烽煙。作為重點國防工程試驗場,基地從組建第一天起就將使命扛在了肩上。
某次重大試驗中,一位年輕人坐在測量機房內的設備旁睡著了——他太累了。為了試驗成功,他對數據處理計算機進行了7次大改造,將運算速度由每秒6萬次提升到9萬次,僅此一項就累計加班達2000多個小時。
他就是原國防科工委“先進科技工作者”、基地雷達測量中隊副中隊長盛金榮。試驗成功后,同志們一片歡呼,他卻在后續整理時不幸遭遇塌方。盛金榮犧牲后,被原國防科工委授予“雷鋒式的干部”榮譽稱號。
在盛金榮身后,還有一茬茬這樣用青春扛起使命、用生命踐行打贏的官兵。軍史館內一份份沉甸甸的榮譽,烈士陵園內一塊塊無聲的墓碑,就是無聲的見證。
榮光屬于歷史,新程更需跋涉。黨的十八大以來,該基地重整行裝再出發,奮力投身改革強軍。
從試驗到作戰,我們的差距在哪里?走向新戰場,我們準備好了嗎?這振聾發聵的反問,響徹座座營盤;從靶場變戰場,面對使命新變化、戰場新要求,是等一等,還是趕一趕?基地官兵堅定選擇了后者。
新年伊始,一場實戰化演訓打響。熟悉的環境沒有了,常見的流程不見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敵情”針針見血、招招致命,打出了實戰化訓練的全面升級。
一場場頭腦風暴,一次次訓練革新,一個個科研創新……基地全體官兵思想換擋、訓練升級、科研加速,直面未來的疆場,攻克下一道道世界性難題,打了一個又一個大勝仗。
永葆本色不改——
血脈賡續的優良作風
作風連著戰斗力,作風就是戰斗力。黨的十八大以來,該基地響應習主席號召,打響改進作風的主動仗、進攻仗。從肅清郭徐流毒,到專項清理整治;從規范干部培養使用與激勵約束的“管住人”,到規范經費管理與資產處置的“管住錢”,基地黨委緊盯重點敏感領域扎緊制度籠子,嚴肅查處“四風”問題,部隊上下正氣充盈,向善向好。
把作風建設向戰斗一線延伸,正訓風、肅演風、嚴考風。在該基地,一場場真打實戰的對抗演訓讓戰斗力短板暴露無遺,一次次較真碰硬的無預案考核讓原本次次“優秀”的考生紅臉出汗,訓練場彌漫硝煙味,發射場真正變成實戰場。
本事不硬,一打就敗;作風不硬,不打自敗。從臨發射時發現安全隱患為國家避免幾十億損失的“質量衛士”張楓,到身患癌癥依然堅持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高級工程師梁占國……一代代官兵把“嚴、細、慎、實”試驗作風烙進頭腦,將“萬無一失、一失萬無”的警戒銘記于心,轉化為發發圓滿、次次成功的行動,把一次次任務變成了“勝利工程”。
九霄雷霆驚天宇,鑄劍不成人不休。牢記習主席的囑托,該基地官兵正砥礪奮進、勇探新路,一次次長劍出鞘,一次次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鄒維榮、韓阜業、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