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航母還有兩大懸念】遵循慣例,3月的最后一個周四,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
會上,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透露了國產航母的最新進展:據悉,我國首艘國產航母正在開展舾裝工作,進展非常順利。
政知局留意到,2017年是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八一建軍節眾所周知,海軍建軍節則是每年的4月23日。如果按照召開的慣例推算,3月30日的發布會,應當是國防部在海軍建軍節前舉行的最后一場。
有意思的是,關于國產航母的進展,吳謙還抖了一個包袱。
首艘國產航母進入建造下半程
當天的發布會上記者問道,有不少媒體分析,國產航母可能將于4月23日海軍建軍節下水,能否透露進一步的好消息?
吳謙通報了最新進展后,對于“進一步的好消息”,他抖了個包袱。“關于你提到的進一步的好消息,我相信不會讓大家久等。”
大陸航母專家李杰日前接受《環球時報》采訪表示,按照建造進度來看,國產航母確實已基本具備下水條件。但像航母這種大型艦艇的下水儀式,不會隨隨便便找個時間舉行,而會選擇一個有意義的節日來凸顯國產航母在海軍以及在解放軍中的重要地位。
下水日期無疑是大家關注的一個懸念。
用行內人的角度審視,一艘航母從建造到生成戰斗力需要很長的時間,從開始建造(艦體、舾裝等)到下水,再到入列服役,還要經過適應性訓練,在有的國家可能達到8到10年之久。
航空母艦這個集大成的復雜系統,順利建造絕非易事。因此,順口溜“十年陸軍,百年海軍”廣為流傳。如果傳言成真,國產航母不久后將下水,那么可以推算出的建造時間為3年多,這個速度不可謂不迅速。
2016年10月27日,國防部召開記者會就披露過首艘國產航母的建造進展。當時,吳謙的回答是,我國首艘國產航母的研制工作正按計劃進行,目前已完成設計工作,主船體已在塢內合攏成型,正在開展設備安裝和舾裝等建造工作。
當時,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海軍大校張軍社就告訴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這意味著航母建造進入后半程。“前期船體合攏成型相當于把航母整體骨架搭建起來”,張軍社形容,“接下來就是添加血肉。”
這個“添加血肉”的過程,指的正是吳謙說的“舾裝”。張軍社介紹稱,這個階段主要包括安裝電子、電力、電氣設備,以及其他線路和管路。這個過程工程量比較大,且復雜、難度很高。所以在舾裝階段要求更高,耗時更長。“依據美國航母建造過程,舾裝過程與前期建造過程基本各占一半時間。”
吸收遼寧艦經驗的“加強版”
為國產航母進展順利高興的同時,相信各位讀者也很好奇,首艘國產航母的真容到底如何?
對廣大軍迷來說,首艘國產航母的各路傳言從2013年開始就從沒間斷,而官方一直沒有正面回應,直到2015年的最后一天。
當天的國防部發布會,時任發言人楊宇軍首次公布我國正在建造國產航母。隨后他的回答信息量頗大:
“這艘航母完全由我國自主開展設計,正在大連進行建造。”
“排水量約為5萬噸級,采用常規動力裝置。”
“搭載國產殲-15飛機和其它型號艦載機,固定翼飛機采用滑躍起飛方式。”
“艦上將配有滿足任務需要的各型設備。”
“第二艘航母的設計和建造吸收了‘遼寧艦’科研試驗和訓練的有益經驗,在許多方面將有新的改進和提高。”
這幾句話,仍是迄今為止官方披露最為詳盡的國產航母細節。
從這些細節中,我們不難推測,從“顏值”看,首艘國產航母形似遼寧艦。但同時,發言人口中的“許多方面將有新的改進和提高”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