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1日,西北大漠,呼嘯而出的攔截導彈刺向天空,幾分鐘后,地面指揮屏上一片標志性的亮光閃起,攔截導彈成功擊中靶彈,我國首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獲得成功。一向沉穩的陳德明激動地跳了起來,揮舞著雙拳。
這一天,石破天驚,寄托幾代國人夙愿、經歷數次起落的“大國之盾”終于鑄就。親身設計和參與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的陳德明回歸平靜,回到辦公室望著墻壁上的世界地圖,又在思考如何打贏下一場科研硬仗……
“就算豁出命來,也要干成反導這件大事”
“反導是戰略防御的堅盾,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有與沒有反導系統是完全不同的。”基地政委夏曉鵬告訴記者。
早在1963年12月,毛澤東在聽取戰略武器問題匯報時說,原子彈、導彈,如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的多,同時,我們又是積極防御戰略方針,因此除搞攻擊性武器外,還要搞些防御武器。
上世紀60年代,我國啟動了某項重大工程,并初步確立了包括反導攔截彈在內的攻關目標。
海灣戰爭中,美軍 “愛國者”導彈將伊拉克軍隊寄予厚望的“飛毛腿”導彈截殺于高空,引發全球關注。
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傳承者,陳德明時刻緊盯世界軍事科技前沿。他敏銳地意識到反導試驗的極端重要性,并開始帶領團隊自主開展了多項相關課題研究。
本世紀之初,我國正式啟動反導技術驗證試驗項目,搶占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
由于陳德明及其團隊超前的研究,基地歷史性地肩負起反導靶場試驗任務,陳德明受聘牽頭攻關相關試驗技術。
當時,上級明確要求,首次試驗要“務期必成”。
陳德明所在的基地歷史厚重,雖然地處西北大漠,自然環境惡劣,卻是“兩彈一星”精神高地。我國一枚枚尖端導彈武器在這里進行發射試驗,捍衛祖國天疆固若金湯。
陳德明經常講:“戰爭不是會不會爆發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爆發的問題,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在戰爭爆發之前為國家拿出‘撒手锏’武器。”
彼時,與世界強國相比,我國反導領域很多技術特別是關鍵技術,還存在不小差距。陳德明對團隊成員說:“我們要像老一輩搞‘兩彈一星’那樣,就算豁出命來,也要實現技術跨越,干成反導這件維護和平的大事!”
近千個日日夜夜,連續多個波次不知疲倦地攻關,陳德明帶領團隊擬制了上百份試驗文書,一舉突破3項核心關鍵技術,闖出了一條中國反導靶場建設之路。
2010年1月,首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臨射前7天,突然發生指令系統不連續接收信號的問題,靶場原本就很緊張的氣氛驟然加劇。雖然故障很快排除,但大家心里仍不踏實,在連夜召開的專家組緊急會議上,陳德明嚴謹而滿懷信心地鄭重表態:“依據前期大量分析驗證數據,我敢保證,絕對沒問題!”
1月11日,導彈試驗如期舉行,并一舉成功,標志著我國在反導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首次反導試驗圓滿成功后,中央軍委給陳德明記了一等功。面對厚褒重獎,陳德明顧不上自喜,繼續醉心于專研、演算,保持著科技人員沖鋒的姿態。他說:“反導試驗技術日新月異,世界大國都在加速發展。如果我們的技術稍有停滯,國家就會沒有地位,就沒有打贏的本錢。”
“必須始終保持創新的激情”
“大漠荒涼,但不能荒蕪了人生!”陳德明永遠記著初到基地時老專家杜之明的教誨。
26年,在導彈武器試驗的崗位上,他觀望著未來戰場,心系打贏,無畏前行,大膽創新。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每次導彈飛行試驗智能驗證一個目標,一個型號的導彈需要多批次試驗,周期長,投入大。
剛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沒幾年的陳德明在參與某型地地導彈鑒定和批抽檢試驗時,大膽提出“用一次試驗同時驗證多個目標”,并拿出方案。然而,方案遭到一片質疑聲,很多人擔心這種試圖“一箭多雕”的做法很可能變成“雞飛蛋打”,導致一個目標都無法驗證的尷尬局面。
然而,陳德明雖然年輕,但不冒失,他從原理、方法、風險等方面耐心闡述,最終這種追求最大效果的方案被采納,并一直沿用至今,既節約了經費,又加快了導彈研制和裝備進程。
創新需要勇氣,突破離不開膽識。在攀往科技巔峰的途中,陡坡峭壁是難關,也是機會,咬牙攀上去了,就能實現技術的突破,甚至創造奇跡。
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某型地地常規戰術彈道導彈,是專門針對軍事斗爭準備的“撒手锏”武器,急需定型、裝備部隊。
要完成該類導彈的鑒定定型,通常需要進行9次成功試驗,但當時,基地只有4枚試驗彈,而且導彈發射陣地與效應靶場之間的距離遠遠小于導彈射程。一些專家認為,“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只有30多歲的陳德明大膽接受了這個超常任務。連續數月,陳德明都泡在辦公室,大腦連續高速運轉。經過不斷改進不同射程之間射擊偏差的折算方法,他終于利用特殊的射擊偏差折算方法和命中精度評估方法,準確評定了導彈命中精度指標。這一重大技術突破,保證了該型導彈第一時間完成試驗、裝備部隊,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量。
十年后,基地新建了滿足最大射程的靶場。該型導彈先后進行了數十次試驗、訓練和演習飛行。大量的射擊偏差數據統計結果表明,導彈射擊精度與當初陳德明的估算結果高度吻合。導彈使用方的一位老專家感嘆道:“你們創造了導彈武器試驗鑒定的奇跡!”
2005年10月,我國某重大專項任務第一次飛行試驗即將進行。這次任務,時間緊迫、狀態復雜,沒有任何經驗和成果可以借鑒,實施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建立準實時脫靶量計算模型時,科技人員遭遇了巨大困難。試驗日期迫近,大家的心情焦灼起來。就在距離飛行試驗不到10天時,陳德明出現了。他把所有人員召集到一起,共同研究解決辦法。1個小時后,一種全新的計算模型橫空出世。問題迎刃而解,任務一舉成功。
試驗結果證明,陳德明構建的這種模型,極大提高了程序計算效率,使試驗結果輸出時間比原來縮短了四分之三,為首長機關快速決策提供了準確依據。
創新沒有休止符。“作為科技工作者,必須始終保持創新的激情。”陳德明如是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