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史研究館盧美松:
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歷代名人輩出,是守望閩南傳統文化的名區和重鎮。該街區保存了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筑,而且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這充分反映在街區各個主要姓氏流傳至今的家訓族規中,成為他們“守望優秀文化傳統,打造閩南新型街區”的精神動力。
五店市自唐代以來,由蔡、莊二姓定居開基,至今已發展有王、張、趙、李、林、蘇諸姓混合聚居。長期以來,各姓和睦相處,又互相激勵爭勝,努力進取。諸姓都從傳承家訓族規中尋找正能量,敦促族人好學上進,勸勉族人修身勵志,弘揚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忠孝廉節悌的倫理道德,為家庭爭氣,為家族爭光,做青史留芳名、社會有聲望的賢良人物。因此,其所傳家族規訓,至今仍有積極意義與借鑒價值。
如蔡氏家廟有楹聯曰:“論德論功論爵,尊之親之,千年公道如見;自唐自宋自今,子子孫孫,一脈忠厚永存。”強調公道長傳、忠厚永存,勉勵后人行善積德。莊氏家廟內的匾額、榜書,標榜的是“忠孝廉節”“萬古綱常”;楹聯乃狀元莊際昌所撰:“自祖宗積德百余年,忠孝休聲貽我后;愿孫子承家千萬世,詩書文采向人前。”以忠孝、詩書即道德文章勸勉后代子孫積德承家。青陽鄉賢祠中的楹聯更為當地樹立鄉賢標準以激勵眾人,其楹聯曰:“鄉有君子,名并石不朽;邦之典型,德與梅俱馨。”鼓勵人們做君子、當鄉賢,樹立鄉邦典范與楷模。這對當今建設新農村、推廣新鄉賢活動都具有現實的宣傳與效仿價值,對于我國倡行君子文化、建設和諧社會都有實際作用。
蔡氏族人任教諭者(黃卷)制定“孝親、敬長、忠信、篤敬”的學規,以勸勉生徒與士人。莊氏家訓中更有詳細記載的行義、起家的訓詞。有的家族為訓誡子孫,將訓詞誡文銘刻于宅內或門口的墻壁上,讓后人抬頭可見,時刻念想,銘記于心。如老華僑莊朝北于大厝墻壁銘刻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柳青新宅墻碑刻曰:“富裕之后,益當謙遜,常存人賢于我之心,恭儉而不驕,自得天祐。”如此等等。可見我們中華民族的儒學傳統與道德傳統早已深入人心,傳留久遠,以致日常起居、學習誦讀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氛圍。多少年來,華夏子孫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故而無論都市城鎮,還是鄉村市集,只要有人群聚居之處,都不離傳統文化與道德的濡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