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農地入市” 喚醒“沉睡資源”
晉江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88宗
帶動產業投資規模27.1億元
2月10日,隨著13宗共310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項目成功摘牌,晉江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圓滿收官。
自2023年3月入市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全省9個試點地區共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108宗共1144畝。其中,晉江完成88宗(商服用地7宗、工業用地81宗)共1019畝,入市總價款3.5億元,繳納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5237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2.9億元,累計帶動產業投資規模27.1億元。
兩年來,晉江緊抓國家試點政策機遇,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與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工作緊密融合、統籌推進,先后出臺26份試點政策,涵蓋從用地報批到規劃管理、批后監管等全過程,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三地”轉用
解決民企用地分散細碎問題
不久前,晉江市恒欣云谷智造、恒欣云谷新材料廠房項目農用地轉用獲福建省政府批準,獲批用地面積9.14畝,成為全省首宗農村低效用地再開發項目“邊角地”農用地轉用項目。
據悉,恒欣云谷智造、恒欣云谷新材料廠房項目總用地面積112.5畝,于2025年2月10日掛牌成交,由泉州晉集產業園管理有限公司競得。該項目的落地,不僅將有效解決安海仁壽村與下洪村交界的原舊石材廠房地塊環境臟亂問題,還將有效盤活兩村的低效土地,增加村集體資產和收入。這是晉江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期間取得的又一突破。
晉江是全國民營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然而,土地開發強度已達49%,用地緊缺與土地利用效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的紅利下,晉江搶抓機遇,率先出臺《晉江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邊角地、插花地、夾心地等非建設用地農用地轉用報批操作規程》,科學指導農村低效用地再開發涉及的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等非建設用地辦理農用地轉用。
“根據試點政策,晉江通過‘邊角地轉用’,為解決民營企業用地分散、細碎的問題提供了創新型方案,確保地塊整體規劃,最大化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晉江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解決“歷史遺留”
“沉睡資源”變“優質資產”
在推動農村“沉睡資源”變“優質資產”的過程中,晉江將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與解決歷史遺留建設用地問題相結合,邁出“入市”新步伐。據統計,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晉江共有781畝歷史遺留建設用地通過入市取得用地手續。
位于磁灶鎮的中輝產業園入市項目便是其一。該項目用地面積48.03畝,20世紀90年代,由晉江市中輝景業集團通過土地流轉取得使用權,用于建設陶瓷生產廠房。隨著時間的流逝,由于建筑物老舊等原因,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該廠房處于閑置狀態,亟須重新規劃改造。
“這塊地如果從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途徑入手,花費的時間比較長。而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來盤活,則可以節約很多時間和成本。政府還推出‘四證同發’,我一拿到地就可以馬上開工建設。”中輝產業園負責人吳良景說。
據悉,該項目積極引導地塊原使用業主參與土地競買和投資建設,并通過入市方式完善用地手續并就地改造,有效推動了企業增資擴產、轉型升級和聚集發展。同時,項目涉及的磁灶鎮張林村和錦美村的地塊收益歸兩村村集體所有,用于基礎設施建設。2024年4月,該案例獲評自然資源部“用地主體引導有效類”典型案例。
創新入市途徑
建設用地置換推動成片開發
試點期間,晉江還創造性提出“建設用地置換”的入市途徑。2024年9月,晉江出臺《晉江市連片低效工業用地改造項目建設用地置換實施辦法》,在建設用地連片盤活利用中,以“雙方自愿、憑證置換、面積相近或價值相當”為原則,土地權屬人協議置換土地,推動土地規整和成片開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在政策的推動下,位于磁灶鎮大埔村、瑤瓊村交界處的福建省鳳山石材集團有限公司的石材退出改造項目,于2025年2月10日掛牌成交,由福建鳳興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競得,成為國有建設用地與集體建設用地成功置換的典型案例。據介紹,該項目用地范圍2宗國有建設用地與地塊周邊的1宗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置換,置換后,再對整個137.35畝的地塊集體打包入市,有效解決了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交錯分布、無法整合開發的難題。
晉江市自然資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以地換地”的方式,不僅減輕了民營企業購地的資金壓力,也為民營企業用地難以統一規劃、整合開發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路徑。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入市試點的總結提煉工作,待上級新一輪入市政策明確后,將緊跟上級政策,繼續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速農村閑置低效用地高效盤活,帶動壯大農村新業態新經濟,為項目落地、產業升級、村集體增收提供有力支撐。”晉江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 闕楊娜 通訊員 王金娜 洪曉明 陳昭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