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2月12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洪方博濤 文/圖)“掛燈”、“賞燈”、“卜燈”、“送燈”……這里是一年一度的閩臺東石燈俗—數宮燈。今日下午,記者來到泉州晉江市東石鎮嘉應廟,這里如期舉行的數宮燈,是閩臺兩地共同的民間習俗 。也是2024年春節福建省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一。
嘉應廟里掛滿了宮燈
祭士在數宮燈
閩臺東石燈俗福建省非遺傳承人蔡尤資老先生介紹,數宮燈民俗至今已經500多年歷史,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宮燈象征人丁興旺,前一年結婚的新人都要來嘉應廟掛燈,今年共有20對宮燈。
此次活動從農歷正月十三開始持續至元宵節當天,熱鬧非凡。正月十三是新人在嘉應廟掛燈及猜燈活動。正月十四臺胞相繼來到嘉應廟參觀祭拜,最令人期待的是元宵節當天的九龍公春祭祀活動,廟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燈籠,擺滿了幾十道祭品。
祭祀儀式
祭祀結束后合影
4點20分許,100多位來自嘉義縣和金門縣的臺胞齊聚嘉應廟點香參拜。臺灣嘉義縣布袋鎮嘉應廟總干事蔡崇億介紹,自己從小就有這種數宮燈的民俗,他參與閩臺東石燈會已經10幾年了,“這是老祖先留下來的傳統,不能忘本。”
隨后,祭士穿上禮服戴著禮帽和綬帶參加春祭祀活動。整個祭祀儀式持續了近一個小時,鑼鼓喧天、張燈結彩,其樂融融。到了晚上,便是新人博燈環節。博中掛在廟正中的“早生貴子”頭燈,就算博中頭彩。
嘉應廟內新人掛了20對宮燈
頭燈上有“早生貴子”的字樣
據了解,閩臺東石燈俗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與鮮明的民俗性,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東石鎮著力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旨在弘揚東石仁和傳統民俗,加強兩岸民間交流,續寫兩岸居民一衣帶水,血脈相連、同根同源的難舍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