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以農業為基礎實現產業升級規模化
人勤春來早,豐收正當時。近日,記者來到瑤前村,一眼望去,連片的大棚煞是壯觀。大棚內種植著辣椒,正值采收期,辣椒苗上掛滿了或紅或綠的辣椒,工人正在大棚里忙著采摘。
安海瑤前村土地連片流轉,種植大棚蔬菜。
“這是第二生產隊(二組)耕地,也是我們村‘小田并大田’的試點。”瑤前村黨支部書記許鴻源介紹,二組耕地共有69畝,經過公開招投標,由一家大棚種植辣椒的農場主以1660元/畝/年的租賃價格承包,這個價格也成為安海之最。而此前村民自行租賃的話,畝均價格約700~800元。
畝均租金翻倍,得益于瑤前村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新模式,拓寬了鄉村振興新路子。許鴻源坦言,如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一直是村“兩委”的“心事”。數次外出考察交流后,瑤前村“兩委”決定在“地”上面做文章。
據介紹,瑤前村耕地一定程度上存在零散、碎片化、不便于機械化耕作的問題,因此土地利用率低,導致土地租金低,有的甚至長期無人耕種。為改變這個現狀,瑤前村“兩委”班子決定對土地進行整合盤活,采取“小田并大田”方式,實現“變碎為整”,并從耕地面積最小的二組入手。
通過對二組整塊地進行測量,實際總面積69畝,涉及農戶數62戶。但在逐家逐戶統計過程中,村里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從業方式轉變,年輕一代大多不清楚所分土地的具體位置,經過后期轉讓或者調換等變遷,具體數量也有出入。如何打破這個僵局呢?
許鴻源當即召開二組戶代表大會,將土地流轉遇到的問題向村民代表開誠布公,在集思廣益下,探索出了“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經聯社成員不再擁有數量確切、四至清楚的承包土地,而是獲得由承包地資源等量化計算出的股份,通過擁有的股份獲得相應收益。
通過“小田并大田”和“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方式,村里將地塊整合,減少田埂溝渠等低效用地情況,增加耕地面積,集中連片的優質土地很快就經過招投標流轉出去,土地出租價值也得到大幅提升。21畝公地也為村集體經濟帶來44460元的收入。
村民顏貽堆開心地說:“我的土地大概1.2畝,以前一畝地一年只能租六七百元,現在一年有1759元的收入,也不擔心沒人租了。”
當前,瑤前村正著手對第三生產隊(三組)145畝土地進行整合。接下來,瑤前村將繼續探索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的更多可能性,發揮土地最大效用,釋放鄉村振興潛能。
此外,安海鎮還發揮“晉江紫菜”“安海土筍凍”等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效應,聯動提升安海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獲得更多產業利潤,西安村就是其中的生動案例。
西安村梳理整合村史、人文、土筍凍制作工藝等內容,提煉鄉村文化IP,活化鄉村記憶。同時,依托“安海土筍凍”這一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機制,打造“特色小吃研學路線”,緊抓西安村省級“一村一品”十佳短視頻“出圈”流量,持續放大鄉村特色文化IP,為鄉村文化振興蓄力沖刺。此外,還將與高校共建村級培訓工作站,提升村民技能,切實助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