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產城人”發展高質量
空中看晉江,城市美如畫。記者秦越攝
昨晚,央視《新聞聯播》推出《走進縣城看發展》系列報道,首期播出《福建晉江:愛拼才會贏》,時長3分03秒,聚焦晉江縣域高質量發展。
晉江地處福建沿海,曾因土地貧瘠,在改革開放之初還是“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貧困農業縣。200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總結提出“晉江經驗”,引領晉江加快改革、全面發展。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晉江經驗’現在仍然有指導意義。”
“我們將不斷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努力往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產業集群化、現代服務業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深度推進‘產城人’融合,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說。
而今,晉江成為全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連續21年躋身全國縣域基本競爭力前十,在江海潮頭之畔崛起了一座現代化城市。
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副院長張蔚文指出,“晉江經驗”最核心特征是城鎮化和產業化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產業化支撐城鎮化,城鎮化助力產業化,強調產城人聯動,建立組團化城市布局,強化配套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晉江以產聚人興城、以城留人促產的發展路徑,可以為全國其他縣城提供借鑒。
晉江,產業之城
鞋服和紡織,是晉江產業騰飛的雙翼。
不到100克的最輕慢跑鞋、國產第一雙鋼架雪車鞋……越來越多的專業運動員選擇國產鞋,選擇晉江制造。通過科技創新,傳統制造業正跑上高新賽道。
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雖已落幕數月,但賽場上的精彩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鋼架雪車是冬奧會最刺激的項目之一,鋼架雪車用鞋過去一直被國外品牌所壟斷,但是安踏打破了這個壟斷,并搭配最新的技術優化,成功助力運動員實現突破。事實上,在北京冬奧會的15大賽項中,安踏共為短道速滑、高山滑雪、鋼架雪車、雪橇等12支中國運動隊打造了專業比賽裝備,是本屆冬奧會上支持中國國家隊比賽裝備最多的運動品牌。
晉江制造不僅助力運動員建功冬奧,還幫助宇航員上天。
4月16日,在太空遨游180多天的“神舟十三號”終于成功返回地球。彼時,三位航天員每天都要在“太空健身房”里鍛煉,他們穿的“太空跑鞋”亦出自安踏——41碼男款氫跑鞋單只鞋僅重99g,鞋底密度僅為羽毛的1/5,創下慢跑鞋WRCA認證的世界最輕紀錄。
做最適合中國人腳型的鞋子,安踏一直在努力,更搭建了一個腳型數據庫。
“每個人的腳都不一樣,我們需要一對一精準測量和分析,才能設計出適合的球鞋。”安踏集團運動科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楊禮表示。2005年,安踏成立了國內首個高科技的運動科學實驗室,并與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合作。時至今日,安踏的腳型數據庫里已經有三萬多條的中國人腳型數據。
科技創新不是龍頭企業的專屬。晉江另一千億產業中,紡織企業通過提升效率、改進工藝、創新引領,正以嶄新面貌從智能制造向制造智能邁進。
信泰總部,一塊大屏幕上顯示著工廠里的實時數據:每個車間每臺設備的生產情況、工廠還剩多少原料、設備是否發生故障……通過“智慧大腦”,信泰正迎來騰云蝶變。
正在玩VR游戲的人,身上的衣服突然發生震動。這震動的衣服,給玩家帶來了身臨其境的體驗,這是信泰研發的產品。此外,機械臂、無人運輸車、染料自動輸送……在信泰,工業互聯網的運用無處不在。
“只要憑借一張領料單,電腦讀取單上的條形碼,系統就會下達生產指令,我們的配料、染缸等后續多個生產環節設備都會接收到該款產品生產所需的數據。”信泰富聯染整公司副總經理許志忠說,“我們已經真正意義上實現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管理,整個生產環節都能實現數字串聯。目前已經實現人力成本減少30%,效率提高50%。”
“實體經濟是晉江發展的命脈,近十年來,我們技術改造資金投入1800多億元,引進了4所高校、9家國字號的科研機構,引導企業加快創新發展和技改提升。”晉江市工信局副局長陳連智說。
晉江持續不斷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其中,工業數字化是重要抓手。
今年來,晉江圍繞打造“全省縣域數字化應用第一城”目標,出臺實施了《晉江市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晉江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施意見》,堅持以產業數字化帶動數字產業化主攻方向,全面釋放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
如果說,“更上一層樓”是晉江體育用品、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借助信息技術、智能裝備等新興產業再上臺階的借喻,那么,“平地起高樓”則是晉江持續推進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建設的真實寫照。
“當時我們出去考察,許多人說,北京、上海都不敢碰的東西,晉江怎么能做得出來呢?”泉州半導體管委會晉江分園區副主任蘇華偉回憶,“當時,我們很不服氣。憋著一口氣,說干就干!最終,我們還是把芯片做出來了。”
如今,埋頭深耕近六年的福建晉江集成電路產業園區雛形已現。以集成電路主產業鏈為核心,圍繞龍頭項目,晉江已落地集成電路項目46個,計劃總投資超700億元,初步構建以晶圓制造為主,封裝測試、設計為輔,裝備材料、終端應用為配套的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生態圈。
晉江,不止一面
產業發展,城市平臺是關鍵。
這幾年來,晉江不斷修煉內功、增強底氣,提升城市能級,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首次進入全國四強,城市投資潛力、營商環境排名躍居全國縣域第二。城市能級,關乎一個地方的虹吸效應與輻射效應。只有提高城市能級,才能增強人才、資源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涵養實體經濟發展后勁。
隨著一系列國際賽事的籌辦舉辦,晉江的城市知名度不斷攀升,“以賽興城、以賽促產、以賽惠民”的理念已經轉化成具體的實效,體現在城市的發展中,惠及市民生活。
第二體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晉江足球生態公園等一系列高品質休閑運動場所,“戰時”能舉辦高大上的國際大賽,“平時”能供市民和學生使用。
“國家園林城市”是晉江一張“綠色名片”。這些年來,晉江城市顏值不斷提升,城市的精氣神不斷彰顯,百姓的幸福感不斷增強。
從空中俯瞰,九十九溪田園風光項目種植基地里,水稻長勢喜人,農田一片翠綠、生機勃勃。從一片原始田園開始蛻變,九十九溪田園風光在產業植入、業態提升、環境藝術和專業設計的推動下,將煥發新的活力。未來,游客將在這個度假村里,感受“泛舟閑游賞花品茶飛鳶”的宋元時光;在喧囂的城市中,找到休憩空間,享受高品質生活。
除了九十九溪田園風光,晉江南岸生態公園、崎山公園等公園綠地,打造了一批“天然氧吧”,讓市民群眾出門見綠,讓城市提質又添彩。
不僅有綠色,還有歷史的磚紅。來到五店市,有夯土房屋,也有閩南傳統“皇宮起”紅磚建筑,更有中西合璧的洋樓和西洋建筑。這里保留了明清、民國至現代各個時期的民居建筑,是晉江特色風貌建筑的典型代表。
五店市傳統街區是晉江做的一筆“虧本生意”。在城市建設中,不僅沒有將這塊價值10億元的地塊拍賣,反而還貼上2.5億元保護起來。這更是晉江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成果,凸顯了晉江在根脈文脈建設中注重和突出歷史文化傳承、彰顯城市文化特色的一大亮點。
除了五店市,梧林傳統村落、安海龍山寺、安平橋等歷史建筑、文物古跡也得到了很好地傳承保護。建筑符號被保留,南音、木偶、高甲戲等傳統藝術更是深入人心。晉江把傳統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城市各領域,全面推進業態提升,培育壯大文旅、文創等產業,做強“食住行、游樂購”全鏈條。
注重文化傳承、注重保護生態、注重保留鄉愁記憶,是晉江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堅持,目的就是讓城市既傳統又時尚,既多元融合又個性張揚。晉江這座千年古邑,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內生力量,促“產城人”融合,吸引八方來客。
晉江,無外人
產業發展離不開創新,離不開科技,更離不開人和城。
晉江堅持產城人融合發展,探索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居住證改革制度。新晉江人在子女就學、醫保社保、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數十項市民化待遇。從“候鳥”到“歸人”,一百多萬新晉江人扎根晉江、托付終身。
來自湖北恩施的丁敬堂,2000年來到晉江,在制傘行業摸爬滾打了17年,獲得20多項發明專利。從“門外漢”到福建優安納傘業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帶頭人,再到公司合伙人,丁敬堂一路“升級打怪”。
“原先公司沒有品牌研發部,后來,隨著制傘的工廠越來越多,老板就讓我組建品牌研發部創品牌。”丁敬堂表示,有過硬的產品,企業才能生存發展,而過硬的產品基于人才。
人才是第一競爭力。在人才及技術創新上,丁敬堂花費了很多心思。在他看來,在技術改進方面,一線工人最有發言權。因此,丁敬堂提出全員創新激勵機制,發動一線員工進行技術、工藝、流程等方面的創新,在公司里營造了濃厚的創新氛圍。
2015年,作為核心發明人之一的丁敬堂拿到了晉江首個國家專利獎。這個“一種具安全防護功能的自動開合傘”發明專利,是丁敬堂團隊花了近五年時間才攻克下來的,被評為“中國專利優秀獎”。
“晉江鼓勵創新,企業自主認定人才,不唯學歷、資歷,不分地域,只看實力、成績和貢獻。這對我們外地人來說,很有吸引力。”丁敬堂感慨,“從打工到自己創業,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晉江,不管哪里人,只要肯奮斗、肯鉆研,就會有前途。”
對接訂單、打包貨物、接送孩子……生活在晉江、打拼在晉江,新晉江人魏素霞一家感到充實而幸福。
魏素霞和丈夫歐芳芳來自莆田,夫妻倆在晉江生活已有11年,他們“第二故鄉”的家落腳在陳埭鎮花廳口村。昨日上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系列節目《走進縣城看發展》第一站來到晉江,魏素霞的兩個孩子對著鏡頭開心地說:“我是晉江人!”
“是的,在這里,我們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魏素霞說,她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對新晉江人的友好和包容,這也讓他們決定留下來,安家、創業。夫妻倆從事的是電商業務,每天起早貪黑拼搏在晉江,朋友圈、生活圈更多的也在晉江。家庭和睦、鄰里和諧,他們打心底里感到踏實。
“孩子慢慢長大,一開始有點操心讀書問題,后來,我發現操心是多余的。”魏素霞笑著說,晉江的“均等化”教育政策讓她消除了顧慮,她的兩個孩子雖然戶口還在莆田老家,但他們與本地的孩子一樣,也能在陳埭的公辦學校上學。
“孩子在哪,家就在哪。我們在這里買了房子和店面,也更堅定地把家安在晉江。”魏素霞說,這個暑假,他們打算把兩個孩子的戶口也遷過來,為孩子在晉江更長遠地學習和生活做更充足的準備。
在晉江的幸福生活還有很多種。
2003年,老家三明將樂的楊桂梅跟隨愛人來到晉江。最初幾年,兩人同在模具廠上班,雖然待遇不錯,但工作辛苦,也沒有太多的業余生活。2011年后,楊桂梅一家選擇自主創業,借力晉江的鞋業和母嬰用品經營起電商。一路走來,家庭收入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2014年,楊桂梅一家置業安家在晉江,戶口也從老家遷移過來,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晉江人”。2015年,晉江村(居)換屆選舉,楊桂梅主動參選,成為梅嶺街道碧山社區兩委成員。不僅如此,她還加入小區業委會,成為服務鄰里的“管家公”,為融洽鄰里關系、服務小區治理積極奉獻。
“作為一名‘新晉江人’,以前怎么也想不到能夠參與到晉江基層的治理、建設。”楊桂梅說,這是晉江城市開放、包容的體現,也是越來越多“新晉江人”愿意安家晉江的原因。
住進宜居的現代化小區,樓下公園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這是楊桂梅曾經的夢想家園。如今,夢想早已照進現實。每到周末時分,楊桂梅一家總會到毗鄰小區的崎山公園、八仙山公園走一走,生活越過越甜美。
“二十年間,晉江從‘城不像城’到宜居之城、幸福之城,離不開晉江人敢拼善贏的付出,更離不開‘晉江經驗’的引領。”楊桂梅說,從外來務工者到城市建設參與者,有幸親歷晉江的發展變化,她感到很自豪,也愿意更積極融入這個大家庭,為幸福晉江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記者 蔡斯洵 施珊妹 柯國笠 曾小鳳 王詩偉 賴自煌 蔡明宣)